Workflow
“十五五”AI竞速:中国路线的下一个拐点 | 新京报评论

政策法规支持 -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关于修改〈网络安全法〉的决定》,首次将人工智能明确纳入法律条文,提出国家支持AI基础理论研究和算法等关键技术研发,并推进训练数据资源、算力等基础设施建设,自2026年1月1日起施行[1] -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将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全方位赋能千行百业[1] - 商务部等部门印发《城市商业提质行动方案》提出加强AI技术在城市商业体系中集成应用,交通运输部宣布"十五五"期间将落地"人工智能+交通运输"六大创新工程,各部门密集施策[2] 行业竞争格局转变 - 人工智能竞争从算力与算法的线性竞速转向体系与生态的全面比拼,从追求"模型领先"转向注重"体系领先",强调技术的可持续、安全和可普及性[3][5] - 竞争门槛急剧提高,已非大企业所能单独应对,技术趋于同质化导致竞争转向底层体系构建,如芯片、算法框架、语料、算力、数据安全的整体协同[6] - 企业需建立算力、算法、数据和应用全面打通的闭环体系才能掌握AI发展主动权,为某款大模型技术突破欣喜若狂的时代已经结束[6][7] 代表企业案例分析 - 科大讯飞在《2025年第三季度通用大模型厂商中标排行榜》上,其中标数量和金额在行业中均排名第一,金额超过第2至第6名总和;2024年在央国企大模型招投标市场中标数和中标金额双第一[8] - 公司发布推理效率比前代产品提升100%的星火X1.5,攻克长思维链强化学习训练效率,深度推理训练效率从30%提升至84%以上,并攻克MoE模型全链路训练效率[10] - 成功构建"芯—算—模—用"闭环体系,自研AI算力平台实现94%的算力利用率,摆脱对英伟达GPU依赖,并在教育、医疗、工业、政务等板块全面落地[10][11][12] 中国AI发展优势 - 中国拥有市场体量优势,超十亿用户规模为模型迭代提供天然土壤;有场景多样性优势,可在教育、医疗、政务、制造、金融等多场景并行发展;有人才和能源优势[15] - 2024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销量达30.2万套,连续12年保持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中国机器人专利申请量占全球机器人专利申请总量的2/3[16] - 制度优势明显,有"十五五"规划、举国体制长期经验、"东数西算"工程、核聚变技术、特高压输电技术以及中央与地方协同推进的AI产业集群建设[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