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核心观点 - 太空算力成为AI基建新前沿,海内外科技巨头与航天公司正加速布局,将计算能力部署至太空轨道 [1] - 太空算力在数据处理的实时性、能源效率及部署成本方面相比传统地面数据中心具备显著优势,旨在解决“天感地算”模式带宽有限、地面资源紧张及AI数据中心“用电荒”等瓶颈 [2] - 行业正处于从“天感地算”向“天数天算”过渡的阶段,未来随卫星组网计划推进,将形成全球覆盖的空天算力网络 [3] 海外公司动态 - 英伟达于11月2日首次将H100 GPU送入太空 [1] - 马斯克于11月4日宣布将扩大星链V3卫星规模以建设太空数据中心,目标通过星舰在4-5年内每年完成100GW的数据中心部署 [1] - 谷歌于11月5日启动“捕日者计划”,拟在2027年初发射两颗搭载Trillium代TPU的原型卫星,将AI算力直接部署到太空 [1] 国内项目进展 - 国星宇航自主研发的“零碳太空计算中心”获评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年度精品成果,其计算卫星单星最高算力达744TOPS,星座总算力达5POPS,星间激光通信速率最大达100Gbps,已为多家科研机构提供在轨计算服务 [1] - 中国首个整轨互联太空计算卫星星座“三体计算星座”于今年5月进入组网阶段,目前已发射12颗算力卫星,总算力5POPS,计划2025年完成超50颗星布局,2030年达1000颗星规模,建成后总算力达1000 POPS [3] 太空算力优势 - 效率优势:卫星可在太空完成数据预处理及AI训练推理,将如森林火灾监测的响应时间从数小时缩短至几秒内,解决传统模式数据回传带宽有限、数据利用率低的问题(例如科学实验卫星每日产生约500G数据,仅能传回约20G) [2] - 能源优势:高轨太空数据中心可7*24小时使用太阳能,发电效率达95%(为地面5倍),深空低温(-270℃)环境利于散热,无需大量液冷结构,显著降低成本 [3] - 部署与性能优势:采用模块化组装,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比玻璃光纤快35%,在部署速度、延迟和架构灵活性上远超地面数据中心 [3] 相关产业链公司 - 普天科技深度参与“三体计算星座”项目,在星间/星地链路、卫星载荷、地面站建设等环节发挥重要作用,并协同推进“星缆计划” [3] - 霍莱沃是卫星测量领域核心厂商,攻克了卫星批量化生产中的高精度测量与快速验证等关键问题 [4] - 上海瀚讯是千帆星座及G60星座的通信分系统供应商与核心承研单位,负责研制卫星通信载荷、信关站、终端等关键设备 [4] - 臻镭科技是卫星互联网核心芯片及元器件供应商,产品覆盖率高,与多家科研院所及企业有合作 [5]
太空算力争夺赛开打
36氪·2025-11-10 1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