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器人供应链产能规划 - 高盛调研报告指出中国机器人核心供应商已启动“产能先行”策略,尽管尚未获得大规模确定性订单,但正为2026年下半年开启的人形机器人量产进行积极产能准备[1][3] - 大多数供应商正在中国及海外(主要是泰国,其次是墨西哥)规划产能,规划的年产能规模介于10万台到100万台机器人等效单位之间,这一规划相当激进,因高盛预测的全球人形机器人到2035年出货量仅为138万台[3] - 供应商普遍采用“逐步爬坡”策略,即根据实际订单落地情况逐步扩大生产规模,行业普遍预期的量产启动时间点指向2026年下半年[3] 行业拐点验证指标与供应链演变 - 高盛明确未来1-2年内验证行业拐点的两大关键事件:特斯拉擎天柱(Optimus)第三代机器人预计在2026年2月-3月发布;全球人形机器人公司在2025年底/2026年初公布其2026年订单/出货目标[4] - 供应链正经历深刻演变,供应商不再满足于提供单一组件,而是向提供集成模块方向发展,产品组合从单一执行器扩展到传感器、结构件等多个品类[4] - 机器人供应链公司大多与汽车行业相关,渴望将业务扩展到机器人零部件领域以寻找新增长引擎,并利用其在精密制造、自动化生产线上已有的产能与技术协同效应[4] 小鹏汽车人形机器人进展与市场反应 - 小鹏汽车发布全新一代人形机器人IRON,该机器人全身有82个自由度,拥有类人脊椎、肌肉、皮肤等,并能做到“猫步行走”等类人姿态,计划于2026年底实现量产[6][7] - 受IRON机器人消息刺激,小鹏汽车港股股价持续走强,11月10日收涨1.21%,录得三连涨;美股11月6日开盘后一度大涨14%,今日盘前股价大涨超5%[1][7] - 摩根士丹利、德意志银行、花旗、中金公司等多家头部机构发布报告强推小鹏汽车,摩根士丹利评级为“增持”目标价30美元/股,德意志银行给出“买入评级”,中金公司维持“跑赢行业”评级及港股108港元/股、美股28美元/股目标价[8]
直线拉升,超级赛道传来重磅消息
证券时报·2025-11-10 2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