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保护技术应用 - AI技术可实现文物跨坑拼对,让千年瑰宝重获新生[1] - 基里巴斯运用三维成像技术捕捉圣地风貌,为口述传统建立数字档案[3] - 中国运用遥感、GIS和无人机技术实现三星堆祭祀区考古的毫米级记录与虚拟重建[4] - 四川文化遗产数字化探索历经石窟寺数字化测绘、三维扫描与数字博物馆试点、AI与大数据驱动全链条变革三个阶段[4] 数字化资源建设成果 - 故宫博物院超百万件(套)藏品拥有数字身份证,数字化采集工作已完成总量一半以上[3] - 故宫数字文物库的文物数量从开放初期的5万件增至15万件[3] - 中国已基本建成国家文物基础数据库,保存文物信息数据高达3000万条[4] - 通过中国文物云平台首次实现全国文物资源一张图动态呈现[4] 政策与顶层设计 - 中国通过《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和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推动数字化技术全方位融入文化遗产保护全流程[3] - 数字化作为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引擎,从顶层设计层面为文明数字化迁徙提供制度保障[3] - 故宫博物院提出平安故宫、学术故宫、数字故宫、活力故宫的四个故宫建设体系[3] 传播与影响力 - 文物传播从静态传播转向互动性传播,变得更加生动和分众化[5] - 数字资源成果传播可更快将中华文明优秀成果推广向全世界[5] - 数字技术为引擎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修复与利用,让千年文明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4] 生态构建与合作 - 文化遗产数字化需要构建文化与科技融合及数字文化资源协作的生态网络[6] - 文化遗产数字化资源传承最终要回归到人[6] - 文化遗产保护需全球合作共享,专业知识、技术和经验共享非常重要[7] - 需共享先进知识和经验,让各国平等参与全球文化遗产数字化进程[7]
当千年文物遇上AI 文化遗产保护如何激活创新路径?
每日经济新闻·2025-11-10 2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