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核心观点 - 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已发展成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支撑载体,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到商业化的完整生命科学生态系统 [1][3][4] 园区定位与发展历程 - 园区位于北京北五环与北六环之间,是国家级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的创新基地,经过二十余年发展 [1] - 园区发展实现从早期政策驱动向产业主体自我驱动的转变 [3] - 在《2024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竞争力评价及分析报告》中,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位列榜首 [4] 产业生态与集聚效应 - 园区汇聚百济神州、诺诚健华、万泰生物、康辰药业等600余家创新药企 [3] - 形成基础研究、科学发现、概念验证、临床研究、中试生产、生产制造、商业流通、终端医疗的全产业链资源聚集生态体系 [7] - 具备深厚的产业根基、天然产业集聚效应和完整产业链条,背靠北京顶尖科研院所与高校 [4] 创新成果与产业规模 - 诞生中国首款"十亿美元分子"新药泽布替尼和"国内十亿元分子"新药奥布替尼 [4] - 大片段DNA精准定点插入基因编辑新工具入选《自然》杂志"2024年值得关注的七项技术" [4] - 拥有40余家细胞与基因治疗重点企业、180余条在研管线,10余个项目即将申报临床 [4] - 已聚集合成生物制造企业120余家,覆盖生物基材料、胶原蛋白、生物育种、气体发酵等关键领域 [11] 科研平台与基础设施 - 园区内设有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等顶尖研究机构及北京大学国际医院 [2] - 已集聚合成生物制造技术平台、生物细胞与基因治疗CDMO平台等第三方服务平台55家 [10] - 合成生物制造转化加速中心建有高通量菌株构建筛选平台、质谱检测技术应用平台、医用材料生物制造科创平台三大核心平台 [10] - 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设有光学影像中心、计算与数据科学中心等11个技术辅助中心,全职科研人员近千人 [12] 科学家创业与资本支持 - 园区由科学家创办的企业达112家,例如百济神州(王晓东)、健达九州(罗敏敏)、炎明生物(邵峰)等 [6] - 北京市200亿元医药健康产业投资基金已在昌平注册落地 [8] - 昌平区建立政府性投资基金管理体系,引入红杉资本、高瓴资本等机构,昌平科技产业母基金群已与50余只市场化投资基金合作,投资医药健康项目468个 [8] 平台共享模式与效率提升 - 平台共享模式使企业节省前期设备投入超过50%,资金更精准投向核心研发 [11] - 合成生物制造转化加速中心的自动化设备可自主完成样本抓取、移液、检测等操作,无需人工实验 [10] 前沿技术突破 - "北脑二号"智能脑机系统在国际首次实现非人灵长类对二维运动目标的脑控拦截 [4] - 国际首创化学重编程技术诱导多能干细胞技术加速转化 [4] - 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脑机接口系统"北脑一号"已进入临床,瘫痪患者可通过脑电信号控制机械手臂 [11] 政策支持与未来规划 - 《北京市加快医药健康协同创新行动计划(2024—2026年)》提出加快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三期建设,构建全球领先的生命科学创新走廊 [9] - 园区在细胞与基因治疗、脑机接口、合成生物等新兴赛道处于并跑甚至领跑态势 [10]
“敢”的底气——探寻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打造生命科学新高地的时代脉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