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城市公域型商业,如何“留人”?
36氪·2025-11-11 10:59

行业背景与核心转变 - 传统商业运营逻辑面临挑战,其“流量获取—内容匹配—消费转化”模型在供给侧饱和、空间同质化严重的背景下难以支撑持续增长 [1] - 消费需求发生结构性转变,人们对商业空间的期待超越单纯购物,转向追求集文化体验、情绪疗愈、社交互动与公共参与于一体的复合型生活场景 [1] - 商业竞争的核心从“坪效之争”转变为“城市资源整合力”的较量,与城市公共资源深度耦合的“城市公域型商业”成为高维竞争者 [1] 城市公域型商业的核心特征 - 功能高度复合,以系统思维构建“城市功能微系统”,将购物、休闲、文化、社交等被割裂的城市活动有机重组为连续的空间体验网络 [2] - 通过空间设计回应城市人群的“软需求”,构建以“心理动线”为核心的情绪疗愈场所,例如通过松弛感营造、情绪缓冲节点和情感共鸣设计 [3] - 流量机制升级,核心在于让城市资源成为商业逻辑的一部分,通过空间联动与业态协同将公共设施的“路过型流量”转化为可持续的商业动能,例如赛事联动可使比赛日客流提升超过50%,消费客单溢价逾20% [4][5] 构建高能级资源型商业的路径 - 深度挖掘并再诠释城市资源,包括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及时间、记忆等“非显性资源”,以空间复兴带动文化再生,再激活商业价值,例如将工业遗存转化为城市文化叙事 [6] - 通过主题IP策略、空间体验创新和公共艺术进行“资源再造”,创造独特的“内容地理”以构建可持续吸引力,让商业成为城市记忆的生成器 [7] - 建立以“文化—情感—社群”为核心的运营生态,通过文化认同、社群参与与情绪价值构建“人—空间—文化”的闭环系统,实现从“拉新”到“留人”的转变 [8] 典型案例分析 - 纽约Hudson Yards以“多维城市体验”为目标,整合观景塔、艺术中心、公园与绿地,形成“立体剧场式”空间拓扑和生态闭环 [2] - 上海EKA·天物融合工业遗存更新与区域文化再生,保留老厂房结构并植入美术馆、设计师品牌等,成为承载城市记忆的“新城市客厅” [2] - 日本大阪Grand Green Osaka将商业与公园的大草坪、亲水空间融为一体,构建被自然“渗透”的“绿色疗愈生态” [3] - 伦敦Westfield Stratford City与奥运体育场通过步行动线设计和主题消费场景协同,成功转化“事件型流量” [5] - 伦敦巴特西发电站项目将工业旧址的锅炉房、涡轮机房等改造为卖场和总部,是城市再生产的经典范式 [6] 发展趋势与意义 - 城市公域型商业是对商业空间“伪公共性”的批判的回应,其意义在于让商业重新承担城市公共性,为人们提供参与感、归属感与精神连接 [9] - 该模式代表着新的城市进化方向,商业是手段,城市才是目的,促使行业重新审视商业空间如何真正融入城市生态并与市民需求产生有机互动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