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核心观点 - 《资产管理信托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是对信托行业的系统性优化,旨在推动行业脱离传统非标业务模式,回归“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本源 [1] - 行业竞争将从规模竞争转向以投研能力、合规水平为核心的能力竞争 [1] - 该办法的实施是信托行业的一次重要转型契机,主动适应变革的机构有望在新周期中发展 [5] 业务逻辑与监管转向 - 业务逻辑从依赖非标业务的粗放模式,转向主动管理与净值化运作,契合资管新规统一标准 [1] - 监管导向从单纯的规模管控,调整为合规经营与投资能力并重的精细化监管,覆盖产品设立、运营、终止全流程 [1] - 竞争逻辑从低门槛的同质化竞争,转向构建差异化、生态化的核心竞争力 [1] 业务边界与投资者保护 - 明确禁止通道业务和资金池业务,合理限制非标债权投资范围与结构化产品杠杆水平 [2] - 确立私募资产管理产品定位,面向合格投资者非公开发行,人数不超过200人 [2] - 强化销售适当性管理、推行净值化运作、细化信息披露要求,落实“卖者尽责、买者自负”原则 [2] - 要求以醒目方式提示风险,厘清销售机构责任 [2] 风控合规要求 - 强调对底层资产的穿透式监管,规范关联交易行为,明确审批与定价要求 [2] - 要求风险控制覆盖投前、投中、投后的全流程,确保风险可测、可控、可追溯 [2] - 明确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风险管理职责 [2] 信托公司转型路径 - 业务转型通过“三步走”构建差异化优势:第一步夯实证券投资服务信托基础;第二步发力主动管理型产品;第三步实现与财富管理业务的生态协同 [3] - 需引入股票、债券、另类投资等领域的专业投研人才,推动现有员工从“信贷思维”向“投资思维”转型 [3] - 建立与主动管理业绩、合规表现挂钩的长期激励体系 [3] - 风控重心从单一的信用风险判断,扩展到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合规风险的全面管控 [3] - 建立动态流动性监测机制,封闭式产品期限不低于九十天 [3] - 依托金融科技实现对底层资产的全程穿透监控,至少按季开展风险分类 [3] 落地执行难点 - 风险匹配精准度不足,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评估易流于形式,非标资产风险难以精准量化 [4] - 净值估值难度较大,非标资产缺乏活跃交易市场,估值模型参数选取主观性较强 [4] - 中小机构面临系统建设与成本控制的压力 [4] - 信息披露平衡难度高,复杂资产信息碎片化,披露过细可能涉及商业机密 [4] 行业未来展望 - 行业转型需对外应对与银行理财、券商资管等机构的同质化竞争,对内降低对传统非标业务的路径依赖 [4] - 需平衡短期业绩压力与长期能力建设的关系,稳妥推进存量业务整改 [4] - 通过夯实投研基础、提升主动管理能力、深化生态协同,实现从“规模导向”到“质效优先”的转型 [4]
信托业进入“能力竞争”新周期
新浪财经·2025-11-11 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