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短剧市场概况 - 中国微短剧用户规模已达6.62亿,市场规模突破500亿元,首次超过电影票房 [1] - 微短剧正从边缘内容形态快速跃迁至主流赛道 [1] 主要电影公司布局短剧动态 - 华谊兄弟将短剧作为重点发力方向,建立短剧厂牌“华谊兄弟火剧”,并与阅文、点众、中文在线等建立合作 [1] - 华谊兄弟推出“H·AI火种计划”,公布9部AI短剧片单及1部AI电影项目《欧拉恒等式》 [1] - 博纳影业构建了短剧制作、IP电影开发、AI影视垂直应用及电影技术解决方案等多条并行业务线 [3] - 横店影视设立“大横小竖”短剧品牌,多部短剧已在红果、番茄、爱奇艺等平台播出,并积极引进海外短剧项目合作拍摄 [3] - 光线传媒高度关注微短剧市场,正积极探索并筹划投资组建相关公司 [3] 电影行业转向短剧的驱动因素 - 电影行业原有“慢但稳”的收益结构前提——市场“确定性”被稀释,原因包括疫情冲击、产能不足、观众习惯碎片化、档期竞争白热化及新娱乐模式分流 [4] - 电影公司靠大片支撑成长的路径承压,华谊兄弟主控项目稀少,博纳影业面临长周期与高不确定性叠加的现金流压力 [4] - 剧集作为电影公司的自然延伸并非万能解,因其创作排播与平台高度绑定,产能不稳定,且面临激烈竞争和项目囤积风险 [5] - 短剧逻辑为“小而快、可试错、可复制”,投资门槛低,制作周期可压缩至数日或数周,内容验证曲线短,利于多轮试验积累用户数据 [6] - 短剧成为“现金流友好”的内容形态,为公司在当前财务压力下提供短期供血与试验场 [6] AI技术在短剧领域的应用 - AI技术旨在放大短剧的周转效率并压缩实验成本 [7] - 华谊兄弟AI电影项目《欧拉恒等式》计划融合AI与CG技术,结合AI与真人实拍,构建AI影视全产业链生态 [7] - 博纳影业于2023年底成立AIGMS制作中心,2024年7月联合出品国内首部AIGC科幻短剧《三星堆:未来启示录》 [7] - 博纳影业推出“博卡一键AI短剧”应用面向专业创作者开放,构建以“电影工业化体系+生成式AI技术”为核心的智能生产模式 [9][10] - AI压缩成本与门槛后,短剧题材与数目可能呈指数级增长,实现生产端规模化 [12] 短剧业务面临的挑战与前景 - 华谊兄弟已上线短剧播放热度情况被观察为“连扑不止”,博纳短剧尚需爆款验证模式优越性 [13] - AI技术不能代替对受众心理与节奏把握的长期积累,电影公司需融合“电影人叙事习惯”与“短剧叙事逻辑” [13] - 电影公司下场短剧是重新寻找让内容生产运转的入口,AI短剧是对此路径的压缩与提速尝试 [13] - 短剧已成为电影公司必须认真对待的战略命题,不再可有可无 [14]
当电影公司开始做短剧,行业真正的变化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