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 11 价格迷局:有用户被“杀熟”,有商家称让利并盈利
第一财经·2025-11-11 14:56
"算法杀熟"形式多样 第一财经记者搜索发现,用户吐槽的点集中在部分预售商品总价高于直接购买的价格、双11期间商品价 格波动会导致"买贵了"、优惠机制复杂等方面。 今年双11期间,消费者在社交平台反映部分预售商品总价高于直接购买价格、商品价格频繁波动以及优 惠机制复杂等问题。 "付了定金比直接买更贵?那付定金的意义是什么?"社交平台上,一位用户分享了自己今年双11购物时 发现的问题:双11大促的商品定价+尾款的总价高于直接下单的价格。 不少消费者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本次双11购物时有关价格的糟糕体验,价格仍是电商大促节日的核心话 题。其中预售价买贵了、大数据杀熟等问题是投诉"重灾区"。 网经社表示,"算法杀熟"也是今年的投诉重灾区。"不同时不同价"和"不同人不同价"正成为今年双11价 格套路的两大表现。消费者常常发现自己刚加入购物车的商品,半小时后价格就上涨了200元;而同一 商品,不同用户看到的价格竟相差50元之多。 这种"魔幻"剧情背后,是电商平台采用的动态定价系统。通过实时抓取库存、竞品价格和用户行为等数 据,电商平台运用机器学习模型动态调整价格,调整频率甚至可达分钟级。 北京消费者程立(化名)对第一财经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