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顶尖教授,涌向一个“非主流”城市
36氪·2025-11-11 15:52

文章核心观点 - 顶尖科研人才和团队的流向遵循创新价值实现原则,当前中国城市格局中,无锡通过机制创新成功吸引了大量顶尖高校研究团队落户 [2] - 无锡探索出的“科学家团队控股、地方国资参股”模式及共享中试平台等创新生态,有效解决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核心难题,形成了独特的“磁场效应” [10][16][32][33] - 未来城市竞争的关键在于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无锡为地级市在新一轮科技竞争中突围提供了可借鉴的制度样本 [32][33][35] 科研团队迁徙模式 - 爱因斯坦等科学家迁徙美国的历史案例表明,顶尖人才总是流向最有利于创新价值实现的环境 [1][2] - 类似故事在中国重演,一批来自清华、上海交大、华中科大等顶尖高校的研究团队和教授纷纷落户江苏地级市无锡 [2][3] 无锡模式:解决“第一公里”难题 - 针对教授手握技术却难以下海创业的瓶颈,无锡采用“科学家团队控股、地方国资参股”模式,让科学家团队成为企业实际控制人,掌握研发方向和经营决策权 [5][10][12] - 该模式通过重构所有权、决策权和收益分配关系,激发科学家的“主人翁”意识,地方国资角色转变为“战略合伙人”和“赋能者” [12][13] - 实践案例显示,无锡特殊食品与营养健康研究院成立三年已孵化6家科技型企业,为20余家企业开发近30款产品,推动合作企业实现销售额超3亿元 [13][15] 无锡模式:解决“最后一公里”难题 - 无锡建立共享式中试平台,解决科技成果转化中被称为“死亡之谷”的中试阶段难题,该阶段需投入数千万元甚至上亿元,失败率高 [16][17][18] - 上海交通大学无锡光子芯片研究院光子芯片中试线已正式启用,使无锡成为全球首个实现光子芯片中试线拉通的城市,目前全球仅三家机构实现此突破 [18][21] - 共享平台允许初创企业“按需付费”使用世界顶级生产线,无需自建,极大降低设备投入门槛,成功填平“死亡之谷” [21][23] 精准的产业战略布局 - 无锡产业引进有清晰战略布局,聚焦光子芯片、自动驾驶与机器人、物联网与绿色计算、新药研发与生命科学等未来十年有望爆发式增长的领域 [24][26] - 光子芯片被视为“换道超车”电子芯片的关键赛道,因电子芯片已逼近物理极限,栅极尺寸缩小至0.54纳米 [24] - 清华无锡院智能产业创新中心孵化的求之科技(具身智能)、半导体晶圆检测项目、华深智药(AI制药)等均为有着万亿级市场的硬科技企业 [26] 创新服务网络构建 - 无锡市产业创新研究院(无锡产研院)扮演“平台中的平台”角色,对全市40家新型研发机构进行评估,快速匹配企业技术需求与中试平台 [28][30] - 该院已立项概念验证项目60个,先导预研项目78个,以拨投结合等方式孵化科技型企业17家,形成“创新服务网络”,避免重复建设 [30][32] - 这种以企业真实需求为导向的创新确保了科研成果“出生即有用”,解决了科研与产业“两张皮”的难题 [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