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把算力送入太空” 中国企业卡位“AI军备”前沿赛道
36氪·2025-11-11 15:52

全球太空计算发展态势 - 全球科技巨头加速布局太空计算,包括美国Starcloud发射搭载英伟达H100与Gemini模型的试验星、欧盟启动"太空数据中心计划"、阿联酋Madari Space计划部署8000个太空节点等[2] - SpaceX、谷歌、亚马逊等公司也提出在星链卫星增加数据处理模块、发射搭载TPU芯片的原型卫星、建设吉瓦级太空云计算中心等构想[2] - 推动这一浪潮的背后因素是AI模型规模扩大、地面数据中心能耗与带宽瓶颈凸显,以及产业对低延迟、高安全算力的迫切需求[1] 太空计算的战略价值与优势 - 太空高空环境低温、无尘且具备长期太阳能供给,为零碳计算提供了天然条件[3] - 星地一体网络有望为低空经济、无人系统、深空探测等领域带来更低时延、更高安全性的计算能力[3] - 天基算力的战略意义体现在星间协同与实时控制的刚需、主权与安全延伸、灾害监测等场景的分钟级响应、以及解决遥感数据爆炸与带宽受限问题[3] - 星上AI预处理可压缩90%无效数据,单星日均数据500GB,仅5%能有效下传[3] 中国太空计算的进展与布局 - 中国在太空计算上已进入落地阶段,国星宇航成功发射全球首个太空计算星座,在轨集群算力达5POPS,进入常态化商业运营阶段[4][5] - 国星宇航自主研发的"零碳太空计算中心"由2800颗计算卫星组网构成,星间激光通信速率最大可达100Gbps[5] - 02组星座计划于2026年上半年发射,将进一步实现多维感知、更高算力、异轨互联和规模商用[5][12] 商业化路径与客户结构 - 太空计算的商业化路径日益清晰,客户包括垂直行业AI企业、科研机构、低空经济与数字消费等新兴行业[7] - 商业模式正从"卖算力"走向"卖服务",例如国星宇航与佳知慧行合作将交通行业模型算法上星运行,并为之江实验室等科研机构提供在轨计算服务[7] - 完整产业链涵盖上游卫星制造、通信设备、芯片模块及下游AI算法、地面接入终端、算力服务系统[8] 技术挑战与产业瓶颈 - 太空计算系统的关键软硬件技术包括星载智能计算机、星间激光通信机、星载高速路由器、天基分布式操作系统和天基遥感大模型等[8] - 功耗和散热是最大挑战,首批算力星座卫星单星算力达744T,二期计划提升至10P,但卫星能源供应和散热条件有限[8] - 下一步瓶颈在于验证计算平台在太空环境下的可靠性、降低抗辐照器件成本、以及实现多节点协同计算所需的统一通信协议[9] 产业链投资逻辑 - 目前商业航天的卡点仍在运力和卫星制造的成本,机构和厂商正通过可回收火箭、工业级器件、高度集成设计等途径来降低成本[8] - 投资机会短期出现在制造端,看好从核心设备到大规模计算平台有完整设计研发能力、有明确可靠性突破方向和降本路径的厂商[9] - 算力服务的爆发需依赖基础设施的成熟和规模效应,因此会相对靠后[9][10] 行业面临的挑战与展望 - 中国太空计算产业面临"星座规划多、落地比例低"的结构性挑战,已公布的卫星星座计划超过100个,总规划数量逾6万颗,但实际发射比例仅为1.19%[11] - 制约因素包括可重复使用火箭商业化处于试验阶段、卫星产能有限成本高、在轨处理与星间协同能力起步、审批周期长、人才缺乏等[11] - 随着航天工业化水平提升、AI增材制造技术进步及商业火箭发射成本下降,行业有望在"十五五"期间迎来成本拐点,进入规模化发展新阶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