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高盛调研发现A股机器人“订单荒”?产业链上市公司:静待订单落地
第一财经·2025-11-11 16:40

行业现状与市场预期 - 人形机器人供应链企业正积极规划中国及海外产能,年化产能规划区间约10万至100万台机器人当量 [2] - 高盛对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出货量的预测为138万台,供应链的产能规划凸显出对行业增长前景的乐观看法 [2] - 当前行业面临预期与现实的碰撞,A股机器人概念股股价翻倍,但供应链企业尚无明确量产时间与大额订单 [1] 供应链企业产能布局 - 拓普集团计划在泰国、墨西哥和美国建立产线,泰国工厂设计年产能高达100万台,总投资额预计在70亿-80亿元 [3] - 三花智控在泰国购买了约20万平方米土地,专项用于仿人机器人执行器组装,并已启动泰国基地产能 [3] - 敏实集团已完成年产能1万套的头部与面部总成生产线建设,预计2026年一季度实现量产 [3][4] - 双林股份预计到2025年底将行星滚柱丝杠产能扩大到30万套,以满足海内外客户需求 [4] 订单与量产能见度 - 高盛调研的九家产业链公司中,尚无任何一家证实获得确定性大额订单,也未能提供清晰的量产时间表 [2] - 拓普集团相关负责人明确表示,由于北美大客户还没下达具体订单,公司现在没有在手订单 [1][6] - 均胜电子表示客户的机器人图纸在下半年更新后进入小批量试生产,量产时间依据客户进度,具体应用场景尚不明确 [6] - 三花智控和双环传动对机器人业务信息对外严格保密或暂不方便披露 [5] 企业对业务前景的规划与预期 - 供应链企业的产能规划规模是根据大客户给的产能指引进行安排,以应对未来潜在需求 [1][2] - 敏实集团预计到2030年人形机器人相关业务收入将达50亿元 [4] - 拓普集团、三花智控、均胜电子等公司本身已在汽车领域经营多年,营收规模庞大,希望通过扩展到机器人零部件领域寻找新的增长引擎 [7] 关于产能过剩的讨论 - 在需求尚未明确的情况下,激进的产能布局引发市场对“产能过剩”和公司高估值缺乏订单支撑的担忧 [6] - 业内人士认为,前瞻性布局是新兴产业崛起前的典型特征,因终端产品设计尚未固化且技术路径在摸索中,定义产能过剩为时尚早 [6][7] - 高盛表示大多数公司打算在接获实际订单后逐步扩大规模,因此当前规划未必意味着供应过剩风险迫近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