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调研发现A股机器人订单荒?产业链公司回应
第一财经·2025-11-11 17:17

核心观点 - 人形机器人赛道出现预期与现实的激烈碰撞,A股相关概念股股价翻倍,但高盛调研显示九家供应链企业尚无明确量产时间与大额订单[2] - 供应链企业对行业增长前景持乐观态度,正积极规划年化10万至100万台产能,但当前处于订单真空期,引发市场对产能过剩的担忧[3] - 业内观点认为,前瞻性布局是新兴产业崛起前的典型特征,基于当前产业初期阶段定义产能过剩为时尚早[3][8] 供应链产能规划 - 大多数机器人零部件供应商正积极规划中国和海外产能,以支持人形机器人的潜在量产,海外产能主要集中在泰国和墨西哥[4] - 拓普集团计划在泰国、墨西哥和美国建立产线,泰国工厂设计年产能高达100万台,总投资额预计70亿-80亿元[4] - 三花智控在泰国购买约20万平方米土地专项用于仿人机器人执行器组装,并已启动泰国基地产能[4] - 敏实集团已完成年产能1万套的头部与面部总成生产线建设,预计2026年一季度实现量产,公司预计到2030年人形机器人相关业务收入达50亿元[4][5] - 双林股份预计到2025年底将行星滚柱丝杠产能扩大到30万套[5] 上市公司订单与业务现状 - 高盛调研的九家产业链公司均未证实获得确定性大额订单,也未能提供清晰的量产时间表[3] - 三花智控表示机器人业务对外严格保密,双环传动表示机器人业务信息暂时不方便对外披露[6] - 拓普集团相关负责人确认由于北美大客户尚未下达具体订单,公司目前没有在手订单,产能规划是根据大客户给的产能指引进行安排[6] - 均胜电子表示客户的机器人图纸在今年下半年更新后进入小批量试生产,量产时间依据客户进度,具体应用场景尚不明确[6] 行业背景与公司基础 - 积极布局的供应链企业如拓普集团、三花智控、均胜电子、双环传动等本身已从事汽车领域多年,主营业务经营稳定[7] - 三花智控、拓普集团前三季度营收规模均超过200亿元,均胜电子收入超400亿元[7] - 这些公司希望通过扩展到机器人零部件领域寻找新的增长引擎,并借助既有生产协同效应更好地利用现有产能[7] 市场分析与行业观点 - 高盛对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出货量的预测为138万台,供应链的产能规划凸显出对行业增长前景的乐观看法[3] - 供应链企业的积极筹备旨在展现其技术能力和具扩展性的生产就绪状态,而非单纯押注量产预期[7] - 行业分析师认为,人形机器人的具体应用场景和技术路径尚在摸索阶段,订单真空是产业发展初期的必然现象,当前规划是应对潜在需求爆发的必要准备[8] - 高盛表示大多数公司打算在接获实际订单后逐步扩大规模,因此当前规划未必意味着供应过剩风险迫近,该机构仍对长期趋势持积极看法[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