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谁在替王家卫写《繁花》?揭秘影视剧本层层转包“枪手链”
每日经济新闻·2025-11-11 18:28

文章核心观点 - 文章以青年编剧古二与《繁花》剧组的署名权纠纷为切入点,揭示了中国影视行业编剧群体中普遍存在的“层层转包”产业链、酬劳断崖式下跌、署名权缺乏标准以及行业高度依赖“熟人社会”信任机制等深层问题 [2][3][4] - 行业面临剧集产量大幅下滑的严峻市场环境,加剧了底层编剧的生存压力,但变革的种子也已萌芽,影视工业化的推进、AI技术的应用以及市场对优质内容的追求正逐步重塑编剧生态 [12][23][24] 酬劳之困 - 编剧行业存在金字塔式利益链,酬劳呈现断崖式下跌,头部编剧单集费用可达30万元至100万元,而底层写手每集仅能获得3000元,从10万元/集到3000元/集,缩水幅度高达97% [6][7] - 底层编剧尤其是新人月薪约5000元,由于编剧过剩,许多人只能靠接代工活生存,行业存在“层层转包”的心照不宣的秘密 [7][8] 署名之争 - 编剧署名权缺乏统一标准,完全依赖合同约定,若前期仅为口头约定,后期维权极为困难,署名权的背后是知识产权的归属问题,涉及后续衍生开发的巨大收益 [10][11] - 行业对编剧的定义宽泛,前期策划、资料搜集等贡献都可能算参与工作,署名也分“编剧”“编审”“策划”等多种,但核心创作通常由成熟编剧单独完成 [10][11] 圈层之约 - 影视行业高度依赖“熟人社会”的信任机制,片方为效率优先倾向于选择有过合作或信任的人,而非最有才华的人,平台的数据考核进一步固化了这种格局 [16][17] - 头部编剧的价值在于其策划能力和对项目方向的风险把控,这并非底层编剧能替代,市场认的是策划能力而非单纯的写作能力 [18] 破局之时 - 影视工业化的核心是流程规范化,头部公司通过成立“创意开发中心”将创作环节标准化,明确责任与交付标准,有助于减少署名与薪酬争议 [23] - AI技术已应用于史料梳理等重复性工作,有望将底层编剧从“体力活”中解放,转向高阶创意,同时市场开始重视剧本质量本身,为优质小成本剧集带来机会 [23][24] - 专业编剧公司的兴起为底层创作者抱团争取权益带来曙光,展现出集体行动的可能性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