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千言万语,不如一张回购的股票
36氪·2025-11-11 19:30

文章核心观点 - 注销式回购是上市公司向股东传递信心、提升每股权益并推动市值修复的有效手段 [3][5][10] - 优秀公司通过战略定力、业务创新和持续回购,能够穿越行业周期并实现价值重估 [17][18][21] - 中国资产(如腾讯、贝壳、阿里)正积极借鉴国际经验,通过注销式回购和业务转型应对市场挑战 [3][9][17] 国际案例与经验 - 伯克希尔通过美国运通的股票回购,持股比例从11.2%被动提升至22% [1] - 苹果过去十年累计回购超7000亿美元,伯克希尔凭借其回购和股息获得丰厚收益 [2][15] - 英伟达2023年启动250亿美元回购,2025年回购规模达620亿美元,市值突破5万亿美元 [11][13] - 美股七姐妹2025年总回购金额超过1.1万亿美元,助推美股连续第三个上涨周期 [3] 中国公司实践与效果 - 腾讯2022-2024年累计回购1876亿港元,超过同期大股东售股金额,市值从不足2万亿人民币回升至近6万亿港币 [8][9][10] - 贝壳第三季度回购金额达2.8亿美元,同比增长38.3%,创近两年新高 [5] - 贝壳截至2025年9月30日累计回购约23亿美元,占启动前总股本约11.5%,今年回购金额同比提升15.7% [10] - 阿里通过注销式回购、AI战略和整合消费业务重塑竞争力,股价从最低55.7港元/股回升 [19] 业务战略与行业前景 - 贝壳实施"一体三翼"战略,家装家居业务贡献利润率达32%,租赁业务贡献利润率提升至8.7% [17] - 贝壳新房业务GTV前三季度同比提升11%,存量房业务GTV第三季度同比提升5.8% [21] - 阿里将战略调整为"用户为先,AI驱动",整合电商、外卖、酒旅等业务焕发战斗力 [19] - 房产交易行业在筑底后有望重新开局,链主企业的流量、数字化和服务价值权重提升 [20][21] 市场机制与逻辑 - 注销式回购通过减少股本直接增厚每股权益,并向市场传递市盈率被低估的信号 [5][10] - 在市场下行期,回购行动可规避"塔西佗陷阱",以实际投入替代高成本解释 [7][8][9] - 公司通过回购为自身未来"下注",反向证明其战略信心和现金流健康度 [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