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信通院左铠瑞:壮大未来产业——全球态势、中国优势与培育路径
搜狐财经·2025-11-11 20:11

未来产业核心观点 - 发展壮大未来产业是未来十年构建同等规模高技术产业体系的核心路径,旨在抢抓科技革命机遇、塑造新质生产力并抢占全球竞争制高点 [2][3] 未来产业定义与特征 - 未来产业具备创新性、战略性、长期性、外部性及高度不确定性五大特征 [3] - 其定位是实现引领发展、打造经济增长新动能的战略选择,也是塑造国家竞争优势的制胜先手 [3] 全球科技创新趋势 - 全球科技创新呈现“三新”特征:新技术(如人工智能、5G/6G、云计算)、新设施(信息基础设施向高速化、泛在化、智能化升级)、新要素(数据成为战略资源) [3] 国外未来产业重点布局领域 - 通过分析多国战略及企业动态,未来产业应重点关注四大方向:新一代通信(6G、卫星互联网、量子通信)、先进计算(芯片半导体、量子计算)、未来智能(人工智能、脑机接口)、先进制造(新材料、原子级制造) [5] 六大潜在领域全球发展态势 - 6G:在5G三大场景基础上新增通智融合、通感融合与星地融合三大场景,正处于技术突破向国际标准跨越的关键阶段,中国提出的五类典型场景与十四类关键指标已被国际电信联盟采纳,预计2027年启动标准制定,2030年商用 [6] - 人工智能:进入以大模型为代表的技术突破期,形成中美双核竞争格局,美国依托闭源企业构建护城河,中国以开源模型为主,IDC预测至2030年人工智能将为全球经济贡献19.9万亿美元,占全球GDP比重约3.5% [7] - 量子信息:涵盖量子计算、量子通信与量子测量,美国侧重量子计算,中国在量子通信领域领先,麦肯锡预测至2035年量子计算、量子通信与量子测量产业规模分别为720亿、150亿与27亿美元 [7] - 人形机器人:处于产业化加速落地阶段,大模型技术拓展其执行复杂任务能力,高盛预测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达1540亿美元,马斯克预测未来人形机器人与人类比例可能达3:1 [8] - 卫星互联网:全球低轨星座进入密集部署阶段,美国SpaceX星链已发射卫星超9800颗,在轨约8500颗,服务150余国、超700万用户,商业模式获验证,卫星带宽持续升级 [9] - 脑机接口:无创技术已应用于医疗及消费场景,有创技术处临床阶段,当前全球市场规模仅数十亿美元,未来十年有望达千亿乃至万亿规模 [9] 中国发展未来产业的共性优势 - 具备政策前瞻引领优势,如2017年《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等政策为技术发展指明方向 [10] - 拥有应用场景丰富优势,庞大内需市场及完备制造业体系为技术应用提供支撑,5G融合应用已覆盖90余个国民经济大类 [10] - 数据资源丰富优势显著,2024年中国数据生产量约41ZB,存储量2.09ZB,算力规模达280亿EFLOPS,预计今年突破300亿EFLOPS [10] 中国在潜在领域的个性优势 - 6G领域技术创新优势明显,企业研发的通感一体化、无线智能化等技术概念样机性能达国际领先 [11] - 人工智能领域创新能力持续提升,部分核心技术位居全球前列,专利与论文产出居全球前列 [11] - 人形机器人领域运动控制技术领先,制造业基础好,具备快速响应低成本量产需求的能力 [11] 中国发展未来产业的共性不足与障碍 - 原始创新能力有待提升,研发投入偏重实用,底层理论与基础研究不足,导致跟踪式创新多、颠覆式创新少 [13] - 关键技术短板突出,如芯片、操作系统等核心环节,国产智算芯片实际性能不足英伟达A800一半 [13] - 高质量数据集缺失,制约人工智能、脑机接口与人形机器人发展 [13] - 资金与人才存在结构化不足,早期投资依赖政府,社会风投投入不足;数字化人才缺口约2500万–3000万,麦肯锡预测至2030年AI人才缺口约400万 [13] - 外部打压风险加剧,美西方在高技术领域遏制升级,影响国际合作、数据集访问、融资、企业出海与人才引进 [13] 中国在潜在领域的个性短板 - 6G领域存在高端芯片、核心器件短板,同时美国提出的技术解决方案路线对中国引领产业发展造成风险 [14] - 人工智能领域算法、开发框架与智算芯片“卡脖子”问题突出 [14] - 卫星互联网领域在火箭发射能力、单位载荷成本、卫星通信能力及抗辐照芯片等方面存在差距 [14] 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路径 - 加强顶层设计与体系化布局,包括加强重点领域方向研判、加强政策协同机制、提高政策精准性与灵活性 [14][15] - 夯实自主创新与产业培育根基,包括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打通关键核心环节、加强应用场景牵引 [16] - 加快重点领域突破,如在人工智能领域构建自主可控技术体系,在6G领域实现全链条创新突破,在人形机器人领域重点开发低训练数据需求、低推理算力需求的“大小脑”技术及低成本高可靠“肢体”技术 [17] - 加强国际合作,鼓励跨国公司在华布局,支持中国领军企业走出去建立海外研发中心,利用多边双边合作平台加速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