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理念与实践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将生态治理与脱贫攻坚相结合,形成“点绿成金”、“绿富同兴”的发展模式 [1] - 探索出“护绿换金”、“聚绿成金”、“借绿生金”等生态价值转化路径,以及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工业等新型扶贫模式 [1] - 中国在2021年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 [1] 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 中国通过财政纵向补偿、地区间横向补偿、市场机制补偿等方式建立生态保护补偿制度 [2] - 已有20多个省份签订跨省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涉及长江、黄河等流域 [2] - 中央财政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从2013年的423亿元增至2023年的1091亿元,累计投入7900亿元 [2] - 水污染防治资金从2015年的122亿元增至2024年的267亿元 [2] 绿色产业发展与价值实现 - “聚绿成金”模式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链延伸,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收益 [3] - 大兴安岭停止天然林商业采伐后,2024年森林碳储总量约17.2亿吨,碳汇产品销售累计突破6000万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达8021.44亿元 [3] - “借绿生金”模式通过绿色金融创新推动生态资源市场化,截至2024年末中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达36.6万亿元,绿色债券累计发行超4.1万亿元 [3] 全球环境治理与可再生能源 - 中国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从参与者转变为引领者,例如承建艾尔达芙拉光伏电站为阿联酋20万户家庭供电,年减碳240万吨 [4] - 中国构建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2024年全球新增585吉瓦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中,中国贡献近64% [4] - 全球风电和光伏度电成本累计下降超60%和80%,主要归功于中国的创新、制造和工程能力 [4]
生态治理与脱贫攻坚创造性结合,中国将“绿富同兴”方案带到世界
中国青年报·2025-11-1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