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新能源消纳明确底线:每年新增至少2亿千瓦,算力、储能成破局点
21世纪经济报道·2025-11-11 21:01

政策核心目标 - 国家发改委和能源局联合发布指导意见,明确到2030年基本建立协同高效的多层次新能源消纳调控体系,满足全国每年新增2亿千瓦以上新能源合理消纳需求[1][2] - 政策旨在为2035年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36亿千瓦的目标提供实施路径,确保“十五五”期间每年具备新增2亿千瓦风光电的消纳能力[1][2] - 政策提出分类引导新能源开发与消纳、推动新能源消纳新模式新业态创新发展、增强新型电力系统适配能力等多项重点任务[1] 新能源装机规模与消纳压力 - 中国风光电装机容量已超过17亿千瓦,2023年风光新增装机2.93亿千瓦,2024年新增3.57亿千瓦,2025年1-10月新增3亿千瓦[2][3] - 2026至2035年间每年新增风光电装机规模平均约1.8亿至2亿千瓦,未来5年总计需提升10亿千瓦风光电消纳能力[2][3] - 截至9月底,中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超过1亿千瓦,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达到39%,风光电电量占比相比去年增长4个百分点[4] 调节能力与电价机制 - 政策提出健全完善煤电、抽水蓄能、新型储能等调节性资源容量电价机制,促使煤电向支撑调节性电源转变[3][4] - 容量电价机制将显著提升煤电、储能等资源的经济性和投资吸引力,推动整个产业链发展[4] - 政策执行层面由国家发改委和能源局制定整体规划,地方政府决定具体细节,电网公司为容量电价执行主体[5] 算力设施协同发展 - 政策重点提出加强新能源与算力设施协同规划布局及优化运行,推动算力设施绿色发展[5] - 算力项目需在选址规划阶段考量区域新能源布局,优先考虑可获得稳定绿电或具备灵活接入能力的区域[5] - 算力企业需具备分钟级甚至秒级负荷调节能力以参与需求响应和电力市场,绿色电力合约与碳核算将成为融资与竞争关键[5][6] 储能技术路线与市场机遇 - 政策明确支持创新应用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重力储能等多种技术路线,加快突破大容量长时储能技术[6][7] - 锂离子电池适合快速调频与短时调峰,液流电池适用于中长时削峰填谷,抽水蓄能等适合区域性基础调峰与跨日跨季能量平衡[7] - 建议储能企业短期应用锂电储能提升安全与成本效率,同时布局长时储能技术示范与规模化路径[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