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板块股东结构变化 - 青岛银行第一大股东变更为青岛国信产融控股及其一致行动人,合计持股比例升至19.17% [1] - 多家城商行及全国性银行的重要股东频繁披露或实施增持,包括成都银行、南京银行、苏州银行、齐鲁银行、邮储银行、光大银行等 [1] - 银行股资金面呈现“承压且结构分化”特征,北向资金和公募基金普遍减持,险资及部分国家队持仓稳健,地方国资与产业资本在低位持续布局 [1] 公募基金持仓分析 - 三季度公募基金对银行股仓位降至1.78%,环比下降2.55个百分点,回落至2023年以来本轮上涨行情前水平,整体被低配10.1个百分点 [2] - 主动型基金对银行低配比例进一步扩大,重仓比例降至近五年低位,三季度银行板块低配比例为8.38%,环比增加0.53个百分点 [2] - 招商银行、宁波银行、成都银行、杭州银行及江苏银行是主动型基金前五重仓银行,但持仓占比均环比下降,招商银行、江苏银行和杭州银行减仓幅度较大,仓位分别下降0.67、0.42和0.3个百分点 [3] - 部分银行获公募基金逆势买入,宁波银行、成都银行重仓排名上升,瑞丰银行、西安银行、无锡银行获得微幅加仓 [3] - 被动型基金三季度持仓银行总市值为841.12亿元,占比5.44%,环比下降5.67个百分点,股份行持仓占比下降最为明显 [3] 北向资金持仓分析 - 三季度北向资金流入银行总市值1736亿元,环比下降31.66%,持仓占比6.73%,环比下降4.39个百分点 [3] - 北向资金主要持仓银行为招商银行、兴业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及平安银行,合计占比3.38% [3] - 仅宁波银行、民生银行和成都银行获得北向资金净买入 [3] 机构减持原因分析 - 市场风格剧烈切换是首要驱动因素,Wind全A指数同期涨幅达19.5%,科技成长板块强势表现形成虹吸效应,资金从银行板块迁移至高成长性赛道 [4] - 利率下行压制净息差及部分区域信用风险担忧,公募基金配置再平衡也产生影响 [4] 险资和国有资金持仓分析 - 三季度国有资金持仓银行总市值为4.5万亿元,环比下降2.9%,仍处于2023年以来第二高位,银行业持股占总持股市值比例达79.3% [5] - 险资通过港股通增持邮储银行、建设银行H股,并在A股新进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前十大流通股东 [5] - 险资增持核心逻辑在于高股息与久期需求匹配,银行股高分红特性在低利率环境下对长期资金具备显著吸引力 [6] - 国有资金持仓结构中,招商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是国有机构持仓前三的股份制银行,分别占持仓总市值的0.37%、0.25%和0.22% [6] - 农业银行持仓比例环比提升2.6个百分点,厦门银行首次进入国有机构重仓持股名单 [6] 地方国资与产业资本动向 - 地方国资与产业资本加速入场,区域优势显著的城商行成为布局重点,例如苏州国际发展集团增持苏州银行1276.56万股,东吴证券同步增持2349.65万股 [6] - 布局逻辑包括区域金融资源整合需要以及低估值带来的安全边际,城商行板块市净率仅0.54倍,处于历史27.65%分位 [6] 四季度市场表现与展望 - 银行板块四季度呈现反弹格局,截至11月11日收盘,板块累计上涨8.23%,相较于三季度下跌8.68%有所改善 [1] - 四季度多家银行高管及大股东披露增持计划,为投资情绪注入积极信号,增持主体包括地方国资和高管个人 [7] - 银行板块基本面韧性逐步显现,三季度核心营收能力增强,息差企稳,六大行不良贷款率均较上年末下降 [7] - 机构提出两条核心投资主线:区域银行结构性机会以及高股息稳健主线 [7] - 四季度风险偏好阶段性回落,长债利率企稳有利于银行板块估值修复,板块有望进入筑底期 [8] - 银行板块估值和股息吸引力再次显现,长期资金提供支撑,优质城商行和高股息大行仍具绝对收益价值 [8]
三季度公募含“银”量创五年新低 四季度银行股修复动能渐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