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非车险报行合一落地 定价能力或成竞争焦点
中国证券报·2025-11-12 04:09

政策实施背景与核心规定 - 非车险报行合一政策于11月1日起正式落地实施,要求保险公司实际执行的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与向监管部门报送的备案材料保持一致 [1] - 政策旨在规范非车险市场秩序、遏制恶性竞争,推动费用率优化和承保盈利水平改善 [1] - 监管部门发布通知,从优化考核机制、加强费率管理、严格条款费率使用等方面对非车险报行合一进行明确 [2] 行业现状与影响 - 非车险业务快速发展,今年前9个月保费收入达6878亿元,在财产险保费收入中占比达半壁江山 [1] - 长期以来非车险市场存在激烈价格战,部分公司通过虚列费用、变相降费等方式突破备案费率,导致承保盈利难度大,不少公司出现承保亏损 [1] - 政策实施后,非车险业务过往以价格为主要手段的竞争模式已难以为继,定价能力或成为未来竞争焦点 [1] 保险公司应对措施 - 多家险企已成立非车险报行合一专项工作组,对现有产品和条款进行梳理评估,并对产品、系统等进行改造升级 [1] - 人保财险已启动企财险、雇主责任险和安责险产品改造与定价模型升级 [3] - 太保产险已完成监管部门明确要求修订的企财险、安全生产责任险、雇主责任险等产品的迭代升级 [3] 具体执行要求与时间表 - 政策要求实行“见费出单”,财产保险公司应在收取保费后向客户签发保单并开具保费发票,改变了此前普遍采用的先出保单后收保费的模式 [3] - 监管部门已对不同险种产品的备案时间分别明确:企财险需于2025年12月1日前重新备案,安责险、雇主责任险分别需于2026年1月1日、2026年2月1日前重新备案,其他非车险产品需于2026年12月31日前重新备案 [2] 行业竞争格局演变 - 短期来看,政策有望引导保险公司调整业务模式,如加大手续费管控力度、避免盲目追求业务规模增长 [2] - 长期来看,政策有望促进行业从价格竞争转向服务竞争,推动非车险业务形成量增质优的高质量发展模式 [2] - 未来非车险市场竞争将从费用比拼转向定价能力、风险识别能力、服务能力的综合较量 [3] 未来发展方向与能力要求 - 保险公司需聚焦于技术定价与数据分析能力,以提升定价能力并改善服务质量 [3] - 具有专业化定位的小型保险公司可发挥自身优势,通过聚焦特定细分市场进行专业定价,并提供定制化产品与差异化服务 [4] - 为适应新变化,保险公司需建立精细化的成本核算体系,加大科技投入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风险定价与核保能力,并回归保障本源聚焦产品创新与服务升级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