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整体表现与交易数据 - 2025年上半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1类新药43个,其中国产新药40个,进口新药3个,上半年获批总量已超2024年全年半数 [1] - 2022年至2024年全年获批新药数量分别为19个、40个和48个,显示创新药上市节奏明显加快 [1] - 2025年前三季度全球医药交易数量达682笔,首付款为144亿美元,总金额达1910亿美元,均已超过2024年全年水平 [1] - 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相关医药交易总金额达937亿美元,与国外交易总金额相当,若计入后续交易则对外授权总金额已突破1000亿美元 [1] 区域市场表现 - 上海作为国内生物医药核心枢纽,自2023年至今已有9款创新药在海外获批上市 [2] - 2024年上海完成38笔License-out交易,占全国交易数量的35%,交易金额达307亿美元,占全国总金额的47% [3] - 2025年1至8月,上海实现37起交易和188亿美元交易金额,同比均大幅增长 [3] 创新模式与挑战 - 中国医药创新基础研究相对薄弱,药物研发以“跟随式”创新为主导,靶点同质化问题突出 [2][6] - 行业共识认为需从“中国新”走向“全球新”,实现差异化的最终方向是“源头创新” [2][5] - 源头创新面临基础研究薄弱、产业合作遇冷、信任危机及资金困境等多重挑战,一个科研项目需投入3000万至5000万元资金才能完成临床前研究 [6] 企业战略与发展路径 - 企业创新需关注临床未满足的需求,并善于运用细胞治疗、基因编辑、小核酸等新兴技术解决传统技术难题 [7] - 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在于构建全球商业化能力,能够在全球重要市场成功销售药品,其重要性已超越单纯的研发能力 [9] - 企业可根据自身财务能力选择发展路径,若无法直接投资海外市场,可通过商业合作方式发展,打造强大产品管线并出售部分以平衡现金流 [9] - 国际化路径从“单品授权”向体系能力输出和深度合作演变,强调本地化团队建设以实现在不同市场的真正落地 [10] 成本与可负担性创新 - 中国医药创新需关注老百姓的可负担性,采用与欧美不同的成本策略,从源头创新阶段就致力于实现低成本 [5] - 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许多疾病患者众多,难以承受高昂治疗费用,因此需要借助源头创新技术手段在初始阶段实现低成本 [5]
21专访丨复星国际陈启宇:源头创新,产品之外商业化能力亦是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