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模式创新 - 推行“党建+网格+大数据”基层治理新路径,按照300户至500户划分基础网格,并进一步细分为30户至50户的微网格[5] - 将90%以上社区空间植入运营思维,形成“公建民营”、“场地换服务”、“收益共享”运营体系,精准引入商业服务、医疗卫生、养老托育等业态[7] - 调配430名科级干部担任网格指导员,组织2161名机关干部职工下沉微网格,依托1546个基础网格和3811个微网格,构建全域覆盖的网格治理体系[11] 新就业群体参与治理 - 洛阳市现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29.4万人,占职工总数的21%,洛龙区已加入工会的新就业群体有9600余人[12][13] - 建立“线上上报+线下处置”快速响应机制,新就业群体累计上报社情民意700余条,协助解决问题3500余件[15] - 推动检察、公安等力量嵌入网格,通过“警民联动”、“检民联动”机制,将一站式纠纷化解服务送到群众身边[15] 人才引进与留存机制 - 在全市率先探索“政录企用”模式,统筹事业空编专项引进高学历专业性人才,让人才“带编入企”,三年服务期满后可自主选择去向[19][20] - 已累计输送25名优秀硕博人才“带编入企”,驻企期间参与科研项目12个,推进运营项目18个,直接创造经济价值数百万元[20] - 设立“人才日”活动并发放专属“龙爱卡”,提供20项专属服务,包括住房租房补贴、子女入学等,已高效投放“人才贷”3450万元、“助企贷”6320万元,服务人才326名[21] 人才发展成效 - 截至10月底,全区人才总量增至27万人,其中优秀青年人才8万人、高技能人才2.9万人、高层次和高学历人才1.2万人、省市一流人才110人[23] - 2024年全年为333名人才解决安居问题,上线运行人才服务平台“洛龙人才E家”,实现36项服务功能“一网通办”[21] - 定向招录高层次人才扎根基层,如乡村振兴专项人才牵头建设的甘泉河乡村振兴示范区项目初具规模,十一假期单日接待游客超万人[22][23]
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全域覆盖 这里的微网格有点“卷”
河南日报·2025-11-12 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