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总基调 - 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社会融资条件相对宽松 [1][2] - 综合运用多种工具,完善货币政策框架,强化政策执行和传导 [1][2] - 做好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平衡短期与长期、稳增长与防风险等多重关系 [2] 政策目标与协调 - 保持金融总量合理增长,使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 [2] - 在财政、货币、产业等宏观政策协同发力下,全年5%左右的经济发展目标有望顺利完成 [2] - 密切关注海外主要央行货币政策变化,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供求和金融市场变化的分析监测 [2] 利率市场化与传导机制 - 深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发挥中央银行政策利率引导作用 [4] - 持续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提高报价质量,真实反映贷款市场利率水平 [4] - 强化利率政策执行和监督,开展金融机构利率政策执行情况现场评估,提升银行利率定价能力 [4][5] - 整治违规手工补息、规范同业存款定价等,增强银行资产和负债端利率调整联动性,支持银行稳定净息差 [5] 信贷结构导向(金融“五篇大文章”) - 扎实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 [6] - 9月末,支持“五篇大文章”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余额为3.9万亿元 [6] - “五篇大文章”相关领域贷款增速均超过10%,明显高于全部贷款增速,其中养老产业贷款增速接近60% [7] 金融风险防范与审慎管理 - 构建覆盖全面的宏观审慎管理体系和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处置机制 [7] - 强化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宏观审慎管理,纵深推进附加监管体系建设,进一步做实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监管 [7] - 稳步拓宽附加监管覆盖范围至非银领域,稳妥推进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 [7] - 充实风险处置资源,继续扩大存款保险基金、金融稳定保障基金积累 [7]
央行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出:综合运用多种工具 保持社融相对宽松
中国证券报·2025-11-12 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