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 人类几乎不可避免地将在未来5到10年内触及1.5°C的升温极限,但通过立即行动仍有机会在超调后回到安全线之下 [3][5] - 实现气候目标需要未来十年内同时推进减排与自然恢复两条路径,关键在于扭转排放曲线、淘汰化石燃料并重建自然吸碳能力 [3][6] - 发达国家必须通过更快减排、撤除化石燃料补贴和提供资金技术支持来重建公信力并推动全球绿色转型 [4][7] 气候现状与科学共识 - 当前全球排放仍以每年约1%的速度增长,但科学要求每年至少减少5%的排放量才能最小化超调与损失 [3][7] - 1.5°C被定义为极限而非目标,超过此限将对人类和地球系统构成威胁,每升高0.1°C都会加剧极端天气 [3][6] - 即使短暂超调1.5°C,通过扭转排放曲线和恢复自然系统,地球仍有能力自我降温 [5][6] 关键行动路径 - 必须逐步淘汰化石燃料,同时保护自然系统的完整性,两者缺一不可 [3][12] - 需要取消全球每年高达4万亿美元的化石燃料补贴,并将资金转向去风险化的绿色技术投资 [8] - 除自然恢复外,还需依靠工程化的二氧化碳去除技术来协助降温 [6] 行业转型与政策激励 - 航空、钢铁、水泥等难减排行业已出现零碳解决方案,转型瓶颈在于政策激励而非技术 [8] - 政策需提供确定性,如稳定的碳定价,确保可持续选择更便宜、更容易,而非依赖消费者自觉 [8][9] - 挪威90%的新车为电动车,中国大城市快速电动化,证明政策与科技结合可有效推动转型 [10] 融资与合作机制 - 《巴黎协定》第六条碳市场机制必要但存在被滥用风险,必须建立严格核算体系确保碳储存的永久性与新增性 [12] - 有限的“跨境减排合作”可被接受,但用“森林碳”抵消“化石燃料排放”在科学上不可行 [12] - 发达国家需拿出资金降低绿色投资风险,帮助快速增长经济体加速绿色转型 [7]
对话波兹坦气候影响研究所所长罗克斯特伦:科学已无模糊空间,必须同步淘汰化石能源与修复自然
新浪财经·2025-11-12 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