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十五五”时期,安徽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在哪里?
中国环境报·2025-11-12 08:31

环境质量改善成效 - PM2.5平均浓度从2020年水平下降9.7%至35.2微克/立方米 [2] - 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率从2020年水平提高11.9个百分点至90.7% [2] - 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农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治理取得新成效 [2] 绿色转型与产业升级 - 推动电力、钢铁、水泥等传统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全面启动水泥、焦化行业超低排放改造 [2] - 推动一批"散乱污"企业淘汰退出或升级提升 [2] - 加快淘汰国四及以下营运柴油货车,推进淘汰国二及以下排放标准的非道路移动机械和新能源化改造 [4] - 全面开展水泥、焦化等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完成3500万吨粗钢产能超低排放改造 [6] - 全面淘汰35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燃煤热风炉等高污染设施 [7] 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 累计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32个 [2] - 全省生态质量指数稳定保持二类 [2] - 扎实推进长江、淮河、江淮运河、新安江等重要生态廊道建设,坚定不移实施长江十年禁渔 [5] - 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加强长江江豚、扬子鳄等物种保护 [5] 区域协同治理 - 深化跨区域、跨流域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实现统一区域重污染天气应急启动标准和联防联控 [2] - 共同制定7项长三角区域污染物排放标准 [2] - 实施交界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提高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水平 [8] - 加强跨界河湖污染共治,联合开展水质监测和环境执法检查 [8] - 探索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长效机制,升级打造新安江—千岛湖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合作区 [8] 治理体系与政策支持 - 制(修)订20余部生态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发布生态环境地方标准73项 [2] - 全省域推开排污权交易改革,积极服务重大项目落地 [2] - 深化排污权等资源环境权益市场化配置改革,大力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 [7] - 加快"人工智能+"新技术应用,推进长三角生态环境标准一体化 [8] 未来规划与重点举措 - 科学编制"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奋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 [3] - 深入实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和皖北空气质量提升攻坚 [4] - 推进长江流域水质提升、淮河流域水质攻坚、巢湖流域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新安江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提质 [4] - "一市一策"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加快完善循环利用产业体系,推动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报废产品处置和循环利用 [4] - 加快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推动砖瓦窑、板材、铸造、石灰窑等传统产业集群绿色提升 [6] - 加快推进"美丽系列"建设,支持首批申报国家级美丽城市的市加快推进既定措施落实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