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表述的常见问题 - 企业战略表述常使用“创新”、“卓越”、“敏捷”等抽象词汇,这些词汇本意是鼓舞人心,但实际常引发误解和混乱,导致行动偏离轨道 [3] - 问题根源在于战略语言过于模糊,员工会依据个人经验和文化背景进行不同解读,造成“执行偏差”,即领导意图与员工行动之间的差距 [3][4] - 战略文件中的“虚幻语言”如“市场领导者”或“敏捷型组织”会产生巨大的“语义空间”,导致目标不一致和精力浪费 [6] 战略落地的心理与文化障碍 - 从心理学角度看,人类大脑将词汇与个人经验塑造的心理模式相联系,例如“客户至上”一词,产品工程师、营销团队和客服代表会有不同的合理解读 [4] - 在跨文化环境中,同一词汇含义差异显著,例如“创新”在美国意味着快速试验,在德国代表严谨工程设计,在日本则指渐进式改进,若无意识此差异会导致共识幻觉 [5] - 这种解读差异是战略失效的主要原因,并非战略本身有误,而是理解的差异 [4] 实现战略清晰化的实用步骤 - 第一步是提供定义示例,将抽象术语与具体实例联系,例如将“敏捷”阐释为在全面推广前与真实客户测试概念,将“客户至上”体现为简化政策和审批流程 [9] - 第二步是结合具体情境使用语言,将宽泛目标与各部门职能联系,例如“增长”在财务部门意味着建立灵活资金池,在运营部门涉及重新设计供应链流程 [10] - 第三步是确立可观察、可衡量的行为,将战略表述转化为日常行动,例如“协作”意味着主动分享观察到的客户困扰,“创新”意味着思考流程服务目的以发现改进机会 [11] 构建共享战略词汇表 - 成功企业通过为抽象术语提供示例、结合情境应用并明确行为参照,来创建既鼓舞人心又切实可行的共享词汇表 [12] - 领导者在起草战略时应自问三个问题:是否举例说明表述在实践中样子、每个部门能否将其转化为适合自身情境的内容、哪些日常行为能证明战略被一致执行 [12] - 当语言与行动保持一致时,战略能从空洞声明转变为生动的行动指南,其真正考验在于整个组织的贯彻执行程度 [13]
杀死好战略的,往往不是对手,而是你的公司“黑话”
36氪·2025-11-12 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