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核心观点 - 电商行业在“双11”购物节期间存在显著的价格乱象,包括先涨价后降价、大数据杀熟和复杂优惠规则等,这些套路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与公平交易权,并可能削弱“双11”作为消费节日的根本吸引力 [1][2][3] 价格乱象的具体表现 - 商家普遍采用“先涨价后降价”的价格策略,导致消费者感觉“一顿操作猛如虎,一看价格原地杵” [1] - 购物平台利用“大数据杀熟”进行“动态定价”,实现“千人千价”,将消费者置于信息不对称的弱势地位 [1] - 模糊的满减门槛和临时变更的复杂规则让消费者疲于计算,并使比价成为不可能 [1] 价格乱象的成因与监管挑战 - 价格迷局的本质是商家与购物平台刻意制造的信息不对称,直接侵犯消费者权益 [1] - 尽管新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已禁止“大数据杀熟”,但执法面临技术壁垒,平台将价格差异包装成“个性化推荐”以规避监管 [1] - 当违法成本远低于收益时,价格乱象便难以根除,凸显出现行监管体系与快速演进的营销手法之间的落差 [1] 对行业长期发展的潜在影响 - “套路满满”的促销规则导致消费者对“双11”的好感度持续下滑,参与热情日渐消退 [2] - “双11”作为人为打造的消费节点,其核心吸引力在于为消费者带来实打实的优惠,失去优惠将动摇其存在的根基 [2] - 当促销套路透支信任根基,最终将损害整个电商生态的健康发展 [3] 建议的解决方向 - 监管部门需推进执法监督常态化,提升技术监管能力以穿透“算法黑箱” [2] - 购物平台应履行主体责任,清理模糊营销条款,规范价格标注,并建立商家“黑名单”制度 [2] - 消费者需提高警惕,留存购物凭证并勇于维权,以消费监督倒逼市场环境优化 [2] - 构建透明、可预期的消费环境是让“双11”重新赢得人心、实现双赢的关键 [3]
价格迷局不破,“双11”终将失去人心
新浪财经·2025-11-12 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