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境外机构跨境配置中国债券的通道比较与投资行为分析
搜狐财经·2025-11-12 11:13

中国债券市场对外开放通道概述 - QFII制度是我国最早向境外机构开放资本市场的制度安排,2002年启动,初期设有较高门槛,后逐步放宽,如2019年取消总额度限制,2020年整合QFII与RQFII制度[3] - RQFII制度设立于2011年,旨在配合人民币国际化,允许境外机构以人民币资金投资境内市场,汇兑更便捷,2019年取消投资额度限制并扩大试点范围[4] - CIBM Direct机制于2016年启动,允许境外机构无需事前审批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无投资额度限制,券种覆盖面广,是外资持债主要通道之一[5] - "债券通"于2017年开通,通过香港金融基础设施接入中国银行间市场,优势在于开户简化、交易清晰、结算高效,2025年优化措施包括完善离岸回购和"互换通"机制[6] 境外机构投资行为比较 - 各通道投资者类型分布差异明显:QFII主要吸引国际大型金融机构;RQFII参与者以离岸人民币中心的银行和基金为主;CIBM Direct涵盖央行、主权基金等;"债券通"吸引大量中小型机构[7][8] - 截至2025年8月末,境外机构持有银行间债券约3.83万亿元,中央结算公司托管量约2.77万亿元,其中CIBM Direct渠道托管量2.14万亿元(占比77.08%),"债券通"托管量6352亿元(占比22.92%)[9] - 2025年8月,"债券通"现券结算量5729亿元,CIBM Direct结算量2921亿元,反映"债券通"机构交易更活跃,CIBM Direct机构以配置为主[9] - 境外机构普遍偏好利率债,截至2025年8月末,国债持有量2.01万亿元(占比72.6%),政策性银行债持有量7200亿元(占比26.0%)[10] - 期限偏好呈策略驱动特征:QFII和RQFII机构灵活调整久期;CIBM Direct的长期投资者偏好中长期债券;"债券通"机构交易活跃于1年以内和7至10年期限债券[12] 影响境外机构投资的因素 - 政策法规因素直接影响境外机构参与深度,如QFII和RQFII早期高门槛限制广泛性,CIBM Direct和"债券通"通过制度优化增强便利性和透明度[14] - 市场环境因素包括中国经济长期增长预期、利率汇率联动机制等,例如通过外汇掉期交易对冲风险,提升人民币债券相对吸引力[15] - 投资者自身因素如投资目标和风险偏好导致行为差异,主权类机构偏好利率债,商业机构更注重风险调整后收益[16] - 各通道存在共性问题,如托管结算分割、风险管理工具不足、税收政策模糊、债券跨境担保应用缺失等[18] - 通道特有局限包括QFII和RQFII审批复杂、"债券通"跨境回购限制等,制约境外机构流动性管理效率[19] 政策建议方向 - 做优资产:拓展固收及衍生品种,完善交易机制,如开放国债期货、推动信用评级国际接轨、支持电子交易平台建设[21] - 畅通资金:建立统一跨境托管标准,促进金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减少境外机构合规成本[22] - 搭好台子:推动税收流程标准化和信息披露透明化,明确税种适用场景,提升绿色债券等信息披露质量[22] - 优化生态:推动中国债券跨境担保运用,通过制度建设和规则对接提升债券再使用效率,降低持有成本[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