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批药品集采核心结果 - 第11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共纳入55种药品,覆盖抗感染、抗肿瘤、降血糖等多个治疗领域,全部采购成功,将于2026年2月实施 [1] - 全国4.6万家医药机构参加报量,445家企业的794个产品参与投标,272家企业的453个产品中选 [1] - 集采总体实现“稳临床、保质量、反内卷、防围标”预期目标 [1] 集采规则优化与特点 - 新增未入围复活机制及锚点价,企业报价整体趋稳,中选率从第10批的49%提升至第11批的57%,约1/4企业通过复活规则获得中选资格 [2] - 设置四项“反内卷防线”,包括两轮复活环节、设定锚点价机制、排除采购额1亿元以下的24个品种、事前全面宣介竞争态势 [2][3] - 强化质量管控,增加同类剂型生产经验、GMP符合性检查等资质要求 [2] - 中选价未公布,旨在减少对低价的片面追捧,避免无序价格战 [3] 价格与竞争态势 - 中选药品平均价差从前10批的平均2倍收窄至1.7倍,8个品种的13个产品启动熔断锚点修正机制 [2] - 平均每个品种有14家企业参与竞争,较前10批的7.5家实现翻倍,竞争强度大幅提升 [2] - 以二羟丙茶碱注射液为例,44家符合条件企业中有12家中选,报价集中在0.3-0.4元区间,价格相对集中 [3] - 以艾曲泊帕乙醇胺片为例,锚点价校正后直接中选企业从2家增至5家,最终8家企业中选 [2] 中选结果与市场影响 - 平均每个品种有8家企业中选,医疗机构采购需求报量的75%得到满足,中选品牌与临床需求匹配度创新高 [3] - 齐鲁制药、石药集团、正大天晴、扬子江药业、科伦药业等国内头部企业均有多个产品中选,外资企业收获6个中选名额 [3] - 集采搭建公开透明竞争平台,避免隐性灰色竞争,倒逼企业调整发展路径,部分专注仿制药,部分加速向创新转型 [7] 政策导向与行业转型 - 集采政策从“降价导向”向“质量导向”稳步转型,更注重可持续性与执行效能平衡 [1] - 截至目前共开展11批集采,成功采购490种药品,“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部署“优化药品集采” [1][6] - 带量采购加速优质优价品种临床准入,降低患者用药成本,但加剧行业平均利润空间承压,推动企业转型 [7] - 行业转型表现为部分企业扩充管线矩阵控制成本,部分企业在复杂制剂和生物类似药领域取得突破 [7] 创新研发进展 - “十四五”期间共批准创新药210个、创新医疗器械269个,保持加速增长态势 [8] - 我国生物医药市场规模跃居全球第二,在研创新药约占全球30%,2025年上半年创新药对外授权总金额接近660亿美元 [8]
第11批集采结果公布:从降价导向转向质量导向
21世纪经济报道·2025-11-12 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