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经理离任前的赎回现象 - 2024年多位绩优基金经理离任,在官宣前其管理的基金已出现规模不等的提前赎回,机构投资者为主要赎回方[1][3] - 截至11月10日,今年已有276位基金经理离任,包括邹曦、江峰、马龙、鲍无可、周海栋、杨思亮等知名人士[1] - 具体案例显示,杨思亮8月2日官宣离任前,其二季度代表作宝盈增强收益AB和宝盈品质甄选A分别被赎回7.51亿份和2.22亿份,规模缩水73.51%和64.3%[7] 机构投资者行为分析 - 机构投资者在公募基金中的持有比例显著,债券基金中机构持有份额占比高达84.4%[10] - 机构投资者被业内视为“聪明钱”和“救命钱”,因其专业水平高且资金量大,对新基金达到2亿元成立门槛或避免清盘有关键作用[10] - 为维护关系,基金销售部门会向机构客户提供密切服务,包括及时通报基金经理稳定性等关键信息,这造成了信息不对称[11] 信息不对称的影响 - 机构投资者利用信息优势提前赎回,导致基金经理被迫调整投资组合以满足流动性需求,可能影响基金净值[13] - 个人投资者在信息获取上处于劣势,往往在基金经理离任公告后才得知消息,利益受到损害[13] - 尽管引发公平性质疑,但基金经理提前向合作机构透露离职消息的行为在程序上目前并不违规[14] 行业趋势与监管动向 - 机构投资者持有公募基金的比例从2012年末的29%攀升至2019年末的51%,2025年中报数据显示占比为48.25%[9] - 证监会于今年5月发布《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强调以投资者为本,督促行业机构以投资者最佳利益为核心[15] - 行业统一的机构投资者营销服务平台已上线,并将全面取消直销渠道销售费用,旨在加强监管,杜绝信息差带来的投机行为[15]
【深度】基金生态隐秘的角落:“机构先跑”伤害了谁?
搜狐财经·2025-11-12 1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