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经理离任前的资金流动 - 2025年截至11月10日,共有276位基金经理离任,其中包括邹曦、江峰、马龙、鲍无可、周海栋、杨思亮等知名基金经理 [1] - 多位绩优基金经理在官宣离任前,其管理的代表基金已出现规模不等的提前赎回现象 [1] - 杨思亮于8月2日离任前,其管理的宝盈增强收益AB规模缩水13.71亿元,变动率为-73.51%,份额减少7.51亿份;宝盈品质甄选A规模缩水17.1亿元,变动率为-64.3%,份额减少2.22亿份 [2][3] - 周海栋于3月12日离任前,其管理的华商优势行业规模缩水17.77亿元,变动率为-24%,份额减少13.46亿份;华商甄选回报A规模缩水13.28亿元,变动率为-15.9%,份额减少4.8亿份 [2][4] - 马龙于3月22日离任前,其管理的招商安心收益A规模缩水13.81亿元,变动率为-16.53%,份额减少3.82亿份;招商产业债券A规模缩水12.63亿元,变动率为-6.08%,份额减少8.19亿份 [2][4] - 鲍无可于5月16日离任前,其管理的景顺长城能源基建A规模缩水4.83亿元,变动率为-13.7%,份额减少1.78亿份 [2] - 2024年丘栋荣离任前,其管理的中庚价值领航混合在一季度和二季度分别被净赎回6.09亿份和10.36亿份,机构投资者持有比例从2023年末的45.24%降至2024年中的23.22% [5] - 2024年范妍离任前,其管理的圆信永丰优加生活在一季度被净赎回2.1亿份,机构投资者持有比例在半年内从50.67%锐减至26.84% [5] 机构投资者行为与特征 - 机构投资者是债券基金最主要的持有者,截至2025年6月末,其持有份额占比为84.4% [6] - 机构投资者在公募基金中的持有比例从2012年末的29%攀升至2019年末的51%,2025年基金中报数据显示该比例为48.25% [5] - 机构投资者被行业视为“聪明钱”和“救命钱”,对于新基金达到2亿元成立门槛或存量基金避免低于5000万元清盘线至关重要 [6] - 服务机构客户的销售策略强调密切的投研交流、观点输出和上门对接,以建立紧密的客户关系 [7] - 针对重点机构客户的路演和推介常在重点新产品上报未获批时即已开始,以提前锁定大客户 [8] - 基金经理的投资策略、人员稳定性等信息是机构销售密切关注的重点,一旦可能发生变更,会及时通知机构客户 [9] - 机构客户的大额赎回可能触发巨额赎回(单个开放日赎回申请超上一日总份额10%),迫使基金经理调整投资组合以满足流动性和“双十规定”,可能影响基金净值 [10] 信息不对称与行业影响 - 基金经理离任消息在业内提前流传,机构投资者能提前赎回,而个人投资者往往在官宣后才得知消息,存在信息不平等 [1][11] - 基金经理在离职前向合作机构透露消息的行为,从职业伦理和市场透明度角度看存在质疑空间,但目前行业普遍认为程序上符合监管规定则不违规 [12] - “机构先跑”行为根源于信息不对等,严重损害个人投资者的知情权和平等交易权 [12] - 证监会于2025年5月发布《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强调坚持以投资者为本,督促行业机构树立以投资者最佳利益为核心的经营理念 [12] - 行业统一的机构投资者营销服务平台已经上线,并全面取消直销渠道销售费用,机构投资者有望迎来强监管时代,通过信息差带来的投机行为或将被杜绝 [13] 具体案例中的机构持仓变化 - 宝盈品质甄选A份额的机构持有占比从2024年报的79.53%降至2025年中报的55.27%,C份额从66.53%降至46.22% [4]
基金生态隐秘的角落:“机构先跑”伤害了谁?
新浪财经·2025-11-12 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