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基调 - 央行将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社会融资条件相对宽松 [1] - 重提“跨周期调节”并不代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基调发生调整 [6] 政策思路转变 - 央行货币政策思路出现边际变化,下一阶段重点是抓好存量政策落实 [1] - 时隔五个季度重提“做好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上一次提及是在2024年第一季度报告 [1] - 政策天平可能更向中长期考量倾斜,意味着货币政策需兼顾短期经济波动与中长期结构优化 [2][4] 逆周期与跨周期调节定义 - 逆周期调节针对短期负面因素,通过逆向举措对冲以实现经济稳定 [2][3] - 跨周期调节立足于系统思维,注重经济长期健康运行和有序增长 [2] - 逆周期调节强调“相机抉择”和“单一实用”,跨周期调节强调“未雨绸缪”和“多元联动” [3] 政策转变的背景与原因 - 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5.2%,核心CPI同比上涨0.6%,经济稳增长压力有所缓解 [5] - 宽松货币政策下银行净息差持续承压,继续单边降息和总量扩张可能导致政策效果边际递减并透支未来调控空间 [5] - 10月CPI环比、同比均上涨0.2%,核心CPI同比涨幅连续第6个月扩大,PPI环比实现年内首次上涨 [5] 未来政策工具展望 - 总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可能更加谨慎,未来更侧重强化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 [6] - 货币政策将更注重精准发力而不是全面强刺激,定向驱动科创、绿色、普惠等领域的新融资需求形成 [8] - 货币政策面临需求不足的“软绳效应”,需要财政政策协同发力以提高宏观经济治理效能 [9] 当前经济形势与政策紧迫性 - 全年5%左右的经济发展目标有望顺利完成,在当前时点再降准降息的紧迫性不高 [7] - 货币政策受时滞效应和非对称效应制约,需要预留并珍惜政策空间 [7] - 随着房地产和城投平台融资需求放缓,总量型政策的效果可能不显著 [8]
时隔五个季度重提“跨周期调节”? 央行货币政策思路微妙转变
21世纪经济报道·2025-11-12 1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