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这个双11 想“静静”,它要向GMV崇拜说“拜拜”
搜狐财经·2025-11-12 23:42

双11战略转变:从追求GMV总量到关注局部增量 - 2025年双11是近年来最低调的一届,平台不再发布综合战报和GMV数据,标志着对销售总量崇拜的过时[2] - 电商平台策略从“全局增量”转向“局部增量”,重点扶持高增长赛道、亿元品牌和核心会员,寻求“局部最优解”[2][6] - 持续17年的双11本质是巨大流量场,但增长模式已到必须改变的时刻,平台更注重挖掘真实和长久的消费力而非虚假繁荣[2][11] 即时零售爆发式增长及其结构性影响 - 即时零售在2025年双11实现大爆发,淘宝闪购首日(10月15日)夜宵订单量同比增长超200%,超市便利订单增长670%,多个品类实现2倍增长[3] - 品牌通过接入闪购服务获得新增量,3C数码、个护、服饰等行业品牌在淘宝闪购的成交同比去年增长超290%[3] - 即时零售吸引大量线下资源切入双11,首批已有37000个品牌40万家门店接入闪购,覆盖苹果、华为等头部大牌,实现全渠道参与[3] - 即时零售非绝对低价导向,消费者愿为时效支付服务成本,此举直接影响了平台电商的营销策略[4] 用户资产整合与AI技术赋能 - 淘宝升级为大消费平台后,致力于打通5300万88VIP会员、3亿闪购月成交用户和10亿大会员资产包,形成对品牌深耕用户的新诱惑[5] - AI电商在双11中发挥作用,路径体现在对人的服务和场景的挖掘匹配上,例如“一人一面”推荐体系让中小商家获得公平曝光机会[5][12] - AI工具显著提升运营效率,“AI店长”系统生成500万条大促策略,帮助商家平均节省30%工作量,运营效率提升1.5倍[12] - 宠物食品品牌“麦富迪”借助AI工具“大促小助理”,从每周上新1-2款提升至每日上新,业绩同比增长20%[12] 物流端反映的双11真实运行状况与品类趋势 - 双11物流依旧繁忙,多地出现爆仓且高峰较往年更早,第一波高峰在10月23日出现[6][7] - 快递件量显著增长,成都地区第一波高峰件量较平日增长50%,快递小哥人均送件量达数百单;北京地区快递小哥日送件量可达六七百单[7][8] - 物流高峰未出现积压,基本三天后恢复常态,共经历三波高峰(10月23日、11月1日、11月10日)[8] - 物流数据揭示品类趋势,成都市场出港货品中生活用品、特色水果和化妆用品占比达40%,进港货品中渔具日单量达5万-6万件[8] - 智能物流普及,无人车部署量同比增长1153%,中通、圆通等企业无人车队日均配送超20万件,偏远山区农产品损耗率从15%降至5%[8] 平台策略具体调整:反内卷与深耕价值 - 平台策略形成默契,不再“大水漫灌”流量和优惠,转向扶持重点增长品类、头部品牌和核心会员,核心导向是“反内卷”[9] - 淘宝天猫具体策略变化:取消商家各项免佣政策,弱化百亿买流量投入;用户侧将百亿补贴弱化为10亿补贴店铺限时红包[10] - 淘宝直播投入30亿扶持商家,AI工具赋能升级;淘宝闪购加入88VIP大促,会员红包分4波发送,提供更多大额券[10][11] - 88VIP用户享受专属福利,如每日专享两个5折红包、折上95折等,平台希望通过深度挖掘高持续消费能力人群来减少“一锤子买卖”[11] 高增长品类与电商模式融合 - 宠物消费是双11亮点,200元以上价格带猫砂成交占比从2023年双11的34%跃升至2025年的45%[13][14] - 消费观念升级推动品类细分,天猫平台有近50000种宠物保健品,覆盖16种功能,体现从“治病”到“防病”以及情绪消费的特征[14] - 货架电商与内容电商相互借鉴,货架电商更注重内容场增长,内容电商(如抖音)则注重货架场新增量,抖音持续在高价商品上补贴商家[14] - 电商消费逻辑转向立体化,兼顾“实物消费和内容消费”的生活方式,要求商品贴近生活场景、具备高品质并能满足情感需求[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