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核心目标 - 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意见》,目标是到2030年基本建立中小学科技教育体系[1] - 该系统性工程覆盖从学生科学兴趣培养到师资队伍建设的全方位变革,旨在夯实科技创新人才培育基础[1] 分阶段培养路径 - 小学低年级段侧重感知体验和兴趣培养,通过生活化、游戏化情景设计激发好奇心[3] -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开始接触科学实验和项目任务,通过“做中学”建立跨学科联系[3] - 初中阶段侧重实践探究和技术应用,围绕解决真实问题开展跨学科项目式学习[3] - 高中阶段侧重实验探究和工程实践,引导学生了解科技前沿动态,鼓励开展基于真实情境的项目[3] - 特别强调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协同发展,构建科技与人文有机统一的育人生态[3] 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 - 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科技馆、科技企业等单位与中小学深度合作,建设数字化虚拟场馆和智能化学习课程[1][4] - 为学生提供虚拟仿真科学实验与工程实践等数字化学习场景,打破时间与空间限制[4] - 课程资源紧密围绕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人工智能及量子信息等科技前沿领域[4] - 加强前沿科技成果向课程教学资源转化,开发优质科技教育课程资源及配套教学材料[4] 全球化与智能化发展 - 建立科技教育全球知识库,在全球范围内推动中小学科技教育研究与实践[5] - 支持建设“人工智能+科技教育”跨学科课程群和多语种科技教育精品课程包[5] - 开发基于智慧教育的“科技教育云课堂”系统,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援助[5] 师资队伍建设 - 在“双一流”建设高校开展科技教育硕士培养,定向培育具备跨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复合型教育人才[6] - 加强科技教育教师培训,在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中向科技教育教师倾斜[6] - 推行“学术+产业”双导师制,选派教师赴科研院所、高新企业挂职[6] - 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专家到中小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和教学指导[6]
机构可与中小学合作 建设数字化虚拟场馆
北京商报·2025-11-12 2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