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核心观点 - AI技术被滥用于商业宣传,如外卖商家使用AI生成虚假“精品堂食店”图片,导致消费者实地探访后发现与宣传严重不符,引发广泛批评并损害商家信誉 [1] - 滥用AI生成内容存在重大安全风险,公众对技术滥用表示担忧,认为其可能成为虚假宣传的帮凶 [1] - 技术应用必须向善,不能作为非法牟利的工具,司法裁判已明确规范AI技术应用的边界,强调对自然人基本权利的保护是底线 [2] - 亟需规范商业活动中AI生成内容的使用,商家需诚信经营并主动标识AI内容,平台需加强监管,有关部门需完善监管规则以保护消费者权益 [3] AI技术滥用案例与市场反应 - 具体案例为外卖档口利用AI技术包装出“精品堂食店”形象,但实地场景与宣传图片大相径庭 [1] - 真相曝光后相关商家受到广泛批评,许多消费者表示不再光顾该饭店,证明利用AI营造假象无法带来可持续的流量 [1] AI技术滥用的风险与公众担忧 - 随着AI生成内容日益逼真,其被误用、滥用或恶意使用会带来很大安全风险 [1] - 公众担忧体现在需要费力辨别图像真伪,以及认为恶意使用AI会成为虚假宣传的帮凶 [1] 商业推广中AI使用的合规要求 - 商业推广使用技术手段包装产品和服务的前提是合法合规,内容必须真实、合法,不得含有虚假或误导性信息 [1] - 商家需清楚、明白地对商品或服务的质量、价格等作出详细标识 [1] - 使用AI生成内容必须严格遵循《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标识办法》,对生成的文本、音频、图片、视频等添加显式和隐式标识,且标识的字号、节奏、时长等须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 [1] 滥用AI的法律后果与消费者权益 - 商业推广越过合规红线滥用AI内容可能侵犯消费者知情权甚至构成消费欺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保障消费者知悉商品或服务真实情况的权利 [2] - 即便滥用AI能一时吸引顾客,也难以实现长久发展 [2] - 司法案例表明未经许可利用AI技术擅自创设、使用自然人虚拟形象构成对人格权的侵害,例如全国首例“AI陪伴案” [2] 行业规范与监管建议 - 商家应诚信经营,主动按规定对AI生成内容作出标识,切实保障消费者知情权 [3] - 平台应加强监管,督促撤换不真实或不符合要求的图片,善用客户评价机制,履行“把关人”责任 [3] - 有关部门需完善与技术发展相适应的监管方式,制定符合实际的监管规则或指引,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倡导诚信经营 [3] - 建议消费者对平台上光鲜亮丽的“网红门店”多留一个心眼,仔细辨别、理性判断 [3]
外卖档口用AI营造“网红门面” 技术不能成非法牟利工具
经济日报·2025-11-13 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