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外资,开始躺平收租了
搜狐财经·2025-11-13 19:12

交易核心信息 - 星巴克与博裕资本达成协议,在中国成立合资企业共同运营其中国市场零售业务 [1] - 博裕资本持有合资企业至多60%股权,星巴克保留40%股权 [1] - 交易基于约40亿美元的无现金、无债务企业估值 [1] 行业趋势与案例 - 多个跨国巨头采取类似策略:2016年麦当劳以20.8亿美元将中国内地和香港业务控股权售予中信和凯雷 [3] - 2016年百胜餐饮集团分拆百胜中国独立上市并引入春华资本和蚂蚁金服 [3] - 2021年飞利浦以44亿欧元(约340亿元人民币)将其家电业务出售给高瓴资本 [3] - 2023年Anytime Fitness中国业务被其大股东出售给中国本土收购方 [3] - 外企在中国市场的策略正从"积极进取"迈入"战略性后退"时代 [11] 市场环境变化 - 中国市场从蓝海变为全世界最"卷"的红海 [5] - 星巴克2024财年Q2中国同店销售额暴跌11%,客单价和交易量双双下滑 [5] - 瑞幸门店数量突破1.8万家,竞争加剧 [5] - 迪卡侬面临安踏、李宁等国产品牌崛起及线上电商冲击,增速明显放缓 [5] 运营挑战与本土化 - 中国市场已不能仅靠全球标准化SOP运营 [5] - 百胜中国分拆后由本土团队主导,推出螺蛳粉、小龙虾汉堡等产品,总收入和净利润连续刷新纪录 [6] - 麦当劳在中信接手后加速开店下沉,目标到2028年开1万家店 [7] - 将运营权交给更懂中国市场、决策更快的本土团队成为趋势 [8] 商业模式转变 - 外企转向"躺平收租"模式,品牌本身成为最值钱的资产 [9] - 麦当劳向中信麦当劳收取销售额3%至5%的品牌特许经营费,2023年约600亿人民币销售额可带来20-30亿人民币收入 [9] - 飞利浦出售家电业务时签署长期品牌授权协议,高瓴需支付品牌使用费 [9] - 品牌授权和技术服务成为高毛利、低风险的收入来源 [9] 行业影响 - 外企总部通过"财务转换"保住品牌并获取现金 [10] - 中国资本和运营团队获得国际品牌运营权但背负KPI和高昂"地租" [10] - 本土资本、市场洞察和运营能力开始能"反向收购"和"驾驭"全球顶级品牌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