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机器人Iron的技术特点 - 机器人Iron在发布会上以走猫步方式登场,其动作流畅度引发部分观众对其是否为真人的质疑[1] - 为回应质疑,公司展示机器人背部晶格肌肉、柔性皮肤、电机关节及耳朵位置的麦克风阵列,并在通电运行状态下剪开外壳露出内部结构与电机[1] - 机器人具备高度仿生特性,采用类人脊椎与仿生肌肉系统,使躯干在行走时具备更高平衡性与柔韧性,外层覆盖柔性皮肤材料以呈现自然动态效果[2] - 机器人拥有82个自由度,其中手部占22个,能完成猫步行走等复杂动作,作为对比,春节晚会上扭秧歌的机器人全身自由度仅为19个[2] - 机器人搭载3颗图灵AI芯片,有效算力达2250 TOPS,并采用公司自研的第一代物理世界大模型,通过构建VLT + VLA + VLM的高阶大小脑能力组合实现视觉、语言与运动的多模态协同[3] 全球车企入局人形机器人现状 - 截至目前全球已有约18家车企宣布进入人形机器人领域[4] - 特斯拉Optimus计划于2026年量产,应用场景为工厂劳动与家庭助理,技术亮点为FSD芯片与神经网络[5] - 小鹏Iron计划于2026年量产,应用场景为台购与巡检,技术亮点为仿生脊椎与全固态电池[5] - 广汽GoMate计划于2025年示范应用,比亚迪完舜禹项目处于研发中,量产时间未公布,技术亮点分别为零部件自产体系与电池及能源系统优势[5] - 小米CyberOne处于测试阶段,应用场景为装配线实验,技术亮点为手机AI算法迁移[5] 车企布局机器人的驱动因素 - 人形机器人本质上是移动的用电体,其电池系统与能源管理系统与新能源汽车技术高度协同[6] - 自动驾驶算法、感知系统、电机、电池等技术可几乎直接复用,投行测算车企造机器人成本比科技公司低30%–50%[6] - 全球机器人产业分为大脑层、身体层与集成层,车企擅长系统级制造,因此在集成层布局密集[6] - 新能源汽车行业竞争加剧导致毛利率普遍下跌,车企需寻找新增长点,资本市场对人形机器人反应积极,例如特斯拉宣布Optimus项目后股价即飙升[8] - 投行研究报告指出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进程可能快于自动驾驶,因其运行环境更可控、风险更低且更易落地,同时预测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将出现指数级增长[8] 车企的生态战略与能源竞赛 - 公司强调AI最大价值在于改变物理世界,认为智能电动车是机器人前序,自动驾驶技术为解决运动与平衡等小脑问题为人形机器人积累关键经验[10] - 特斯拉希望用Optimus支撑美国制造业未来,小鹏计划将汽车、飞行器、机器人连接成AI出行生态,并让机器人进入门店、园区及家庭成为生活伙伴[11] - 比亚迪利用电池体系优势打造人机能源循环系统,机器人被视为AI生态的延伸节点[11] - 造人不仅是AI比拼,更是能源效率竞赛,全固态电池的出现使人形机器人成为测试下一代能源系统的最佳载体[11] - 汽车未来可能不再是单纯出行工具,而成为人类的外部神经系统,新能源产业的终极目标可能是造出能思考、能充电的人[12]
“人机辨真”大战之后:车企为什么要一边造车,一边“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