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巴菲特的时代结束了
虎嗅·2025-11-13 22:19

巴菲特退休与伯克希尔业绩 - 巴菲特宣布将于年底卸任伯克希尔哈撒韦CEO,由格雷格·阿贝尔接任,未来不再撰写年度报告及在股东大会进行长篇发言 [1] - 巴菲特将继续担任董事会主席并保留相当数量的股份,其健康状况总体良好,但承认年龄带来的身体机能衰退 [1] - 伯克希尔在1965-2024年间实现年化收益率19.9%,同期标普500指数年化收益率为10.4%,公司市值增长达5.5万倍 [1][10] 巴菲特的投资理念演变 - 早期投资遵循格雷厄姆的“烟蒂理论”,寻找股价远低于净资产的冷门公司,如收购伯克希尔纺织厂,但该策略因行业衰退和资金规模扩大而显现局限性 [5][6] - 在查理·芒格影响下转向费雪式成长投资,核心转变为“用合理价格买入优秀公司”,1972年以2500万美元收购喜诗糖果是标志性事件,该笔投资累计贡献超13亿美元利润 [7][8] - 1993年系统提出“护城河”概念,投资框架聚焦品牌优势、成本优势等,后续在可口可乐、苹果等投资中验证该思路,1972-1999年伯克希尔年化收益率提升至26.06% [8][9][10] 伯克希尔的业务架构 - 公司业务以保险为基石,利用保险浮存金为投资和收购提供低成本资金,核心保险主体包括GEICO、伯克希尔哈撒韦再保险集团等 [11] - 实体业务覆盖抗风险能力强的领域,伯灵顿北方圣达菲铁路公司占据北美25%货运量,伯克希尔哈撒韦能源公司承担全美6%电力供应 [13] - 消费与制造业务包括喜诗糖果、冰雪皇后等,提供稳定现金流,公司采用极致分权管理模式,各业务CEO负责经营并向总部报送财报 [14][15] 巴菲特的中国投资案例 - 2003年以每股约1.6港元买入中国石油H股23.4亿股,2007年以每股约13.5港元清仓,获利约7倍 [2] - 2008年通过子公司中美能源收购比亚迪9.9%股份,初始投资18亿港元,最终回报超600亿港元 [2] - 曾与A股公司大杨创世有关联,但未进行投资,因该公司不符合其护城河选股理念,后者于2016年被圆通速递借壳 [3] 巴菲特成功的时代背景 - 投资生涯覆盖美国经济从7400亿美元增长至29万亿美元的周期,重仓的消费、金融等行业深度受益于经济扩张 [19][20] - 过去40年全球利率下行提供廉价资金环境,早期“烟蒂股”策略的成功依赖当时资本市场低效和信息不透明 [20] - 其护城河投资框架完美契合上世纪消费、制造业的崛起,但科技行业成为主流后,该框架适配性相对下降 [21] 巴菲特业绩的阶段变化 - 早期阶段(1965-1980年代)资金规模小,操作灵活,年化收益率常高于20%,部分年份超50% [23] - 中期阶段(1980-2000年代)年化收益率维持在15%-20%,投资框架成熟,以可口可乐等宽护城河企业为核心 [23] - 近期阶段(2000年代至今)年化收益率降至约9.4%-10%,但仍成功投资苹果及日本五大商社 [23] 中国价值投资的实践与挑战 - 段永平被视为“中国巴菲特”,其投资平台规模约150亿美元,早于巴菲特重仓苹果并投资拼多多,但管理规模远低于伯克希尔 [27][28] - 国内质量价值风格基金经理(如张坤、萧楠)在2016-2020年表现突出,代表产品年化收益达24.89%,但2021年后收益转负 [28][29] - A股市场发展仅30余年,优质长期标的稀缺,企业治理和分红机制不完善,以及缺乏长期资金支持,制约了本土投资大师的诞生 [31][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