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件概况 - 时任某证券公司证券投资部总经理汤某明因利用未公开信息进行交易及违法买卖股票被黑龙江证监局处罚,其控制账户累计买入股票金额(剔除趋同部分)达1.40亿元,无违法所得,但被处以合计470万元罚款[1][2][4] - 汤某明在2022年11月15日至2024年1月29日期间控制使用三个账户进行趋同交易,趋同买入金额合计5.51亿元,占其总买入金额的77.54%,涉及中国卫星、保利发展、中信证券等多只股票[2][4] - 浙江证监局同期公布对林艺平的处罚决定,其利用工作权限接触未公开信息,控制多个账户实施趋同交易,被没收违法所得8857.69万元并处等额罚款,同时被采取5年证券市场禁入措施[4][7][8] 行业趋势 - 老鼠仓案件呈现犯罪主体年轻化趋势,出现85后、90后涉案人员,例如90后基金经理杨某嘉被罚款50万元,85后从业人员许文峰被罚没153.82万元[10][11] - 涉案岗位持续多元化,由基金经理、投资顾问向中后台管理部门蔓延,包括IT人员和基金会计,例如华泰证券与中信证券的IT人员利用系统权限获取未公开信息实施趋同交易[10][11] - 犯罪手段高度网络化,信息技术的革新为犯罪分子进行隐蔽的信息传递与非法操作提供便利[10] 案件细节 - 中信证券信息技术中心高级经理李海鹏控制账户组累计交易股票128只,交易金额6483.80万元,被没收违法所得213.14万元并处以等额罚款[10] - 90后基金会计毕某昱利用职务便利获取基金持仓信息,控制证券账户进行趋同交易,累计买入股票85只,金额8043.79万元,获利48.51万元,被没收违法所得并处罚款70万元[11] - 汤某明除控制账户交易外,还明示、暗示他人从事相关交易,两人控制账户的趋同买入金额分别为9771.34万元和1.14亿元[4] 监管与防范 - 监管部门对老鼠仓行为秉持零容忍态度,持续强化监测技术手段,坚持露头就打,形成有力震慑[12] - 防范老鼠仓需从制度、技术与教育等多维度综合施策,强化从业人员行为管控与交易监控,完善不能违的机制防线[12] - 建议推广科技监管手段,例如构建自动化、模型化的风险预警系统,通过数据驱动实现无感监测、有感预警[13]
注意!“老鼠仓”案件呈现三大趋势
上海证券报·2025-11-13 2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