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手表“社交化”擦边商业伦理
北京商报·2025-11-13 23:45
核心观点 - 儿童电话手表过度社交化引发争议,其功能设置涉嫌引导儿童用户跟风社交,并衍生出代养号、刷赞、账号买卖租赁等灰色产业链 [1] - 社交功能的引入使产品偏离了聚焦儿童安全的初衷,可能助长攀比心,并放大安全风险,企业需对未成年人市场慎之又慎 [1][2] - 精准和安全是儿童类产品的底线,商业伦理应优先于利益驱动,企业在该市场应避免贪功冒进 [2] 市场规模与产品定位 - 儿童手表是国内蓬勃兴起的蓝海赛道,拥有年销量超千万台、产值数百亿元人民币的市场规模 [1] - 产品主打安全、实时通话和定位精准,旨在免除家庭对未成年人沾染手机、电脑等重度网络环境的担忧 [1] 社交功能引发的产业链问题 - 小天才电话手表存在“隐形社交”功能,一个拥有50万主页点赞的账号能够卖到500元 [1] - 相关功能衍生出代养号、刷赞、账号买卖租赁等灰色产业链 [1] 技术应用与产品风险 - 2024年某款儿童智能手表在回答问题时因技术局限(如AI幻觉)给出了荒诞答案,为产品经理敲响警钟 [2] - 将存在“模棱两可”风险的技术投喂给未成年人是错误行为,未成年人坚决不能成为技术试错的目标用户 [2] 行业反思与商业伦理 - 企业拓展未成年人社交功能需考虑其成长陷阱,如攀比心和表现欲,并非所有创新都适合未成年人消费场景 [2] - 在“一老一小”这类潜力巨大的蓝海市场,企业应做好适配而非贪功冒进,在追求效益时多考虑公平与安全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