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背景与性质 - 2025年10月荷兰政府以“技术转移风险”为由强制接管安世半导体公司[1] - 该事件被视为大西洋联盟对华技术围堵的政治宣示 与2024年新能源车关税战一脉相承[1] - 2025年9月欧盟通过《关键原材料法案》将半导体供应链列为高度敏感领域 为类似行动铺平法律道路[1] 中欧贸易与技术依赖关系 - 2025年前九个月中国新能源车对欧出口逆势增长52% 而欧洲车企在华销量下降42%[3] - 欧洲在战略产业上跟随美国 但内部并非铁板一块 德国车企曾联合向欧盟施压要求芯片争端不要殃及汽车产业[3] - 中国拥有稀土、光伏等反制筹码 但需精准使用以避免将欧洲完全推向美国[3] 全球供应链影响与企业应对 - 安世事件冲击全球车用芯片供应链 英飞凌、意法半导体加快扩产 日本投入百亿日元扶持国产芯片[5] - 中国在成熟制程芯片领域实现70%自给率 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快速突破[5] - 2025年9月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数据显示国产车规级芯片出货量同比增长35% 部分企业开始为欧洲车企提供替代方案[5] 中国企业的战略调整与应对措施 - 中国企业调整在欧洲的布局 从单纯市场渗透转向技术合作 如宁德时代在匈牙利建厂时承诺共享技术以化解恐华情绪[7] - 中国采取精准反制措施 如暂停部分对荷兰的高技术出口许可 并通过双边渠道向德国、法国递出合作信号[5] - 中国需守住核心技术和供应链韧性 成熟制程70%自给率和芯片出口替代方案是博弈底气[9] 事件本质与未来展望 - 事件本质是欧洲是否持续跟随美国对华封锁的试金石 荷兰是执行大西洋联盟整体策略的“演员”[9][11] - 欧洲陷入既要限制中国技术崛起又怕失去中国市场的矛盾状态 这种拧巴局面难以长期维持[3][9] - 中国的应对策略需平衡实力硬顶与局部合作 以防住风险的同时不迫使欧洲完全倒向美国[11]
留心欧洲印度化!安世事件启示:退一步可能丢科技话语权!
搜狐财经·2025-11-14 0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