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与城市同频 与产业共振
新华日报·2025-11-14 05:52

产学研协同模式 - 推动产学研合作从“自发、零散”向“有组织科研、有组织转化”跃升 [2] - 合作模式从“点对点”升级至“一院一镇、百团百企”,并共建16个产业学院作为融合载体平台 [2] - 学校与企业形成19个混编科技创新团队,自主研发技术实现产业化 [2] 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 - 特种电机团队研发的磁悬浮电机产品技术国际领先、国内第一,其“磁悬浮水源热泵”填补国内集中供暖领域空白 [2] - 碳纤维新材料产业学院为企业解决50余项“卡脖子”技术,推动60余项成果转化 [2] - 学校近5年获得71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多项成果直接转化为企业破解关键技术 [3] 人才流动与队伍建设 - 实施“双岗互聘”模式,拥有72名“双岗互聘”高层次人才,79名来自产业一线的兼职教师,120名青年博士在企业从事科研 [3] - 推行“人在高校、用在企业”新模式,科研人员编制在高校、工作在企业、服务在产业 [3] - 企业人员走进校园推动成立联合实验室,校企共同投入500万元购置研发设备并开展“订单式培养” [3] 学科专业与产业适配 - 学校开启从“学科供给”到“产业适配”转型,淘汰与地方主导产业不直接相关的专业,新设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专业 [5] - 49个招生专业与常州优势产业达到100%匹配 [5] - 围绕合成生物产业发展需要,整合多学科优势资源成立学科交叉中心,推动跨学科深度融合 [4] 战略定位与发展路径 - 公司将“优势产业聚集区+优势学科专业群”协同发展作为核心路径,促进区域与高校双向适配、双向赋能 [1] - 致力于培养契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打造“产教深度融合、校城一体发展”办学特色 [4] - 通过“双高协同”机制,将高校“智力资源”转化为产业“创新动能”,为应用型高校转型提供实践样本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