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整体表现 - 今年前三季度,全国旅游演艺市场的演出场次、票房和观众人数均实现同比增长,市场活力持续释放[1] - 行业产品供给丰富,传统业态如山水实景、主题园区演艺等正持续提质升级,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1] 代表性项目业绩 - 大型实景历史舞剧《长恨歌》自2006年首演以来,已累计演出6500余场,接待观众1290万人次,创收超30亿元[3] - 深圳锦绣中华民俗村的《龙凤舞中华》已有22年历史,演出超过6000场,吸引了数以千万计的观众[8] - 山水实景演艺《印象·刘三姐》已走过20余年历史,累计演出超9000场,接待观众超2200万人次[9] - 由《敦煌盛典》《又见敦煌》《乐动敦煌》《千手千眼》组成的四台大戏在"十四五"期间累计演出7901场、接待观众375万余人次[12] 业态升级与创新趋势 - 旅游演艺产业正通过业态模式创新推动提质升级,例如《地道战》2025年焕新上演,增设游客互动环节,构建三维立体动线,重在"深化沉浸"与"强化共情"[5] - 新版《龙凤舞中华》在内容上采撷五千年历史代表性片段,展示东西南北中民俗,并突出"岭南文化",用时尚化、科技化方式呈现传统文化[8] - 《印象·刘三姐》运营方持续迭代升级,导演组定期进行演出维护,对演员动作、音乐、舞美、灯光进行调试优化,并新增演出前的民族风情体验活动[9] - 行业强调以内容为王打造时代精品,以融合为径拓展产业边界,以科技为翼提升发展动能[6] 科技应用与沉浸式体验 - 《长恨歌》运用隐蔽式折叠LED屏、山体星空特效、水下升降舞台等技术,打造沉浸式观演体验[2] - 《又见敦煌》采用"流线式"空间体验方式,运用超大型联动舞台机械装置、3D影像装置、移动巨幕装置等,使观众如同进入跨越千年的时空隧道[11] - 科技的加入让旅游演艺在全新场景下焕发光彩,优秀传统文化是旅游演艺的内容富矿[7] 政策支持与市场拉动效应 - 2019年3月,文化和旅游部出台首个促进旅游演艺发展的文件《关于促进旅游演艺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及要推进业态模式创新[4] - 2023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国内旅游提升计划(2023—2025年)》,提出推动旅游演艺提质升级[4] - "'演出+旅游'的拉动效应正在持续扩大,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敦煌的四台大戏带动当地住宿、餐饮、交通等综合收入实现新突破[12][13]
旅游演艺持续迭代升级,内涵与形式不断丰富——“老戏新演”也精彩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11-14 0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