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和气、底气、霸气——从合资新模式看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成长三部曲”
中国汽车报网·2025-11-14 11:23

全球汽车产业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革,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以单月渗透率突破58%的实绩,宣告一个以中国消费需求为主导的"新汽车时代"的来临。在 这一背景下,零部件领域的中外合资合作也悄然焕新。 近期,航盛电子与奥托立夫正式签署合资协议,共同聚焦汽车电子安全领域;几乎同期,辰致集团与本特勒签署合资合作备忘录,拟共同拓展高端底盘 与电池盒系统业务。这两起合作,看似是传统中外合资模式的延续,实则折射出中外零部件企业在合作逻辑、赋能方式与发展路径上的深刻演变——一种 以"多维双向赋能"为核心特征的新合资模式初现雏形。 从"单向输送"到"双向奔赴" 中外合资在汽车领域并非新鲜事。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付于武在其最新著作《我心深处是汽车》中回顾了"何龙之争",这是中国汽车 工业发展史上不可绕过的一页。而随着中国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外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已可全资进入,却仍有众多供应商选择与中国企业携 手,这背后的逻辑值得深究。 早期,汽车领域的中外合资多以"市场换技术"为主线,外方提供技术与品牌,中方提供市场与渠道,这种合资合作呈现出明显的"单向输送"特征。 如今,这一模式已被彻底重塑。付于武指出:"最初是国内整车企业谋求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