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外媒热议:攻击-11编队亮相,中国协同作战体系已处于领先地位
搜狐财经·2025-11-14 13:27

攻击-11无人机首次公开亮相与协同作战能力展示 - 在空军建军76周年宣传片中,编号为"玄龙08"的攻击-11隐身无人机首次以实机形态公开亮相,并与歼-20、歼-16D组成三机编队进行协同飞行 [1] - 地面管制员与歼-20飞行员之间的通话表明,攻击-11与有人战机已实现实战化协同,国外媒体认为这标志着整个协同作战体系走向成熟 [1] - 攻击-11的前身是2013年首飞的"利剑"无人机,中国在不到十年时间内完成了从技术验证到服役部署的整个流程 [3] 中美无人机技术发展对比与项目进展 - 美国海军的X-47B无人机在2013年完成航母起降测试后项目被取消,空军的"忠诚僚机"计划(如XQ-58A)预计到2026年才能完成初步验证,而中国的攻击-11已编号配属部队并进行协同训练 [3] - 外媒评论指出,美国公开的飞翼无人攻击机项目几乎为零,海军转而研发不具备隐身和攻击能力的MQ-25加油无人机,与中国存在战略性差距 [5] - 美国在人工智能、传感器融合等"软实力"方面仍有优势,例如F-35的数据链和传感器网络,但外媒认为缺乏硬件平台会限制其应用 [9] 攻击-11的战术价值与多平台发展 - 在协同作战中,歼-20负责争夺制空权,歼-16D负责压制敌方雷达和通信,攻击-11则承担前出侦察、精确打击或充当诱饵的角色,三者通过加密数据链形成完整作战链条 [3] - 攻击-11作为无人平台可为隐身但载弹量有限的歼-20分担火力压力,并能执行高风险任务而无需担心飞行员伤亡 [3] - 中国已形成完整的飞翼无人机谱系,包括攻击-11、彩虹-7以及在马兰基地出现的超大型飞翼无人机,覆盖从中型到重型、从陆基到舰载的不同需求 [7] - 攻击-11的舰载版本攻击-21一旦上舰,将能执行反潜侦察、对海监视等任务,配合歼-35舰载机可提升中国在第一、第二岛链的多域响应能力 [10] 外媒对中国无人机发展速度与体系化思维的评估 - 外媒对中国从概念验证到服役部署、从单一平台到协同作战的推进速度表示惊讶,认为每一步都比外界预期要快 [12] - 视频中与攻击-11协同的歼-20是单座型号,表明普通飞行员通过机载系统即可控制无人僚机,无需专门的后座操作员,这反映了公司在人机交互界面和指挥系统方面的成熟度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