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核心观点 - “十五五”规划期间将推动经济模式向由内需主导、消费拉动、内生增长转变 以应对国际环境不确定性 确保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 [1] - 未来5年GDP需年均增长4.17%以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 若按年均4.5%增速测算 到2030年GDP总量将达175万亿元 比2025年增加约35万亿元 [1] - 35万亿元的总需求增长将主要依靠居民消费的持续扩大 而非外需或资本形成 [1][2] 经济增长目标与路径 - 为实现2035年人均GDP比2020年翻一番(达到2万美元以上)的远景目标 考虑总人口年均减少0.20% “十五五”和“十六五”时期GDP需年均增长4.17% [1] - “十五五”时期若年均GDP增速按4.5%测算 2030年GDP总量将达175万亿元 比2025年增加35万亿元 总供给与总需求需相应增加近35万亿元 [1] - 外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很难维持近两年30%左右的高位 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很难恢复到过去峰值期水平 [1][2] 扩大居民消费的具体建议 - 转变发展观念 发展不等于扩大投资和增加产能 实际增长取决于需求 地方政府推动发展应考虑需求所在 满足当地居民急难愁盼以扩大消费 [2] - 发挥目标指挥棒作用 建议“十五五”规划纲要设置居民消费率、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公共服务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等具体提高指标 [2] -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经济政策应聚焦收入分配问题 通过实施具体可操作的城乡居民增收计划 实实在在增加居民收入 [3] - 支持消费产业发展 产业政策需调整以扩大优质消费品供给 并通过放宽市场准入、优化市场监管来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3] - 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率 近3亿农业转移人口是形成消费拉动模式最有潜力群体 应让其享受就业地、居住地的基本公共服务 建议研究设置城市民化率指标 争取2035年基本解决其融入城市问题 [3]
杨伟民:满足老百姓急难愁盼就是在扩消费 “十五五”时期应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