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消费趋势核心转变 - 双11大促从单纯追求销售额的故事,转变为一场关乎消费本质的价值重构 [2][15] - 社交媒体讨论热度显著下降,但实际消费行为保持稳定,表明消费活动摆脱了无意义的热度 [1][16] - 消费市场反映的是价值期待的升级,而非市场萎缩,品牌需转向长期情感连接和精准需求洞察 [17] 消费者行为与心态变化 - 消费者对双11的关注度降低,10月份素人关于“双11”的发帖量同比下跌66%,但收藏行为稳定 [3] - 购物决策更趋理性,冲动参与心态从8%升至10%,消费者在理智与情感间摇摆 [9][10] - 购买前评估从依赖“看评论”转向依赖“权威认证”,消费者在被虚假内容伤害后重新拥抱专业门槛 [9] - 全网比价成为常态,多平台比价难提及率从0.1%升至1.9%,消费者手持多个APP进行实时价格追踪 [12] 消费人群结构演变 - 家庭消费意愿增强,“有小孩家庭”提及率从10%飙升至22%,而“学生”、“孕期/宝妈”等个人标签全面下降 [3][5] - 银发经济崛起,“退休/老年”提及率从1.4%升至3.2%,实现翻倍增长 [4][5] - 职场人提及率从4.6%微升至6.4%,而新婚/备婚人群提及率从2.1%大幅降至0.4% [5] 品类需求与投资偏好 - 美妆护肤提及率从19%升至25%,在消费紧缩时期“面子投资”更加凸显 [6][12] - 营养健康品类正处爆发前夜,提及率从4.2%飙升至12%,增长186%,成为未来三年最具潜力的黄金赛道 [11][12] - 服饰鞋包提及率腰斩,从15%降至7.5%,经济下行期外显性着装需求降低,一切以实用为先 [11][12] - 健康养生提及率从14%升至17%,当外部环境不确定,人们转而投资自身确定性 [5] 促销策略与价格敏感度 - 简单直接的促销方式更受欢迎,消费券提及率从0.8%升至4.7%,增长488%,所有精心设计的促销套路都败给直接降价 [6] - 消费者对价格确定性要求提高,“低价”提及率从15%降至9.4%,而“价格承诺”从0.9%升至7.9% [7] - 价格不确定性成为主要痛点,其提及率从14%升至27%,而商品质量担忧从18%降至8.6% [13][14] - 优惠驱动整体上升,但“价格敏感”从10%降至5.6%,消费者更需要“感觉占了便宜” [8][12] 购物体验与渠道变化 - 社交互动需求提升,“社交互动”提及率从5%升至8.7%,“拼团互动”增长283%,在原子化社会购物需要寻找陪伴 [7][9] - 直播带货降温,直播参与仅从0.5%升至1.2%,如今只是一个普通的销售渠道 [9][12] - 物流配送体验明显好转,物流配送不确定性从10%骤降至0.9% [12] - 促销信息复杂性成为痛点,其提及率从7.4%升至31%,其中促销规则复杂从3.4%升至6.9% [14]
扒了上万条消费者数据,大家对双11是真麻了
36氪·2025-11-14 1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