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币的演变与定位 - 从加密货币生态的“工具性想象”迅速演化为现实世界支付、交易和资产配置的重要底层设施 [1] - 其投资吸引力源于技术带来的效率提升,例如跨境汇款仅需2秒,手续费仅7美分,相比传统银行系统需一周且手续费高达200新币 [12] 稳定币的诞生背景 - 全球金融体系正经历新旧范式碰撞,传统以银行为核心的清算系统存在高成本与低效率的掣肘 [4] - 2008年金融危机引发对传统金融中介的“信任崩塌”,催生了旨在消除中间商的比特币 [4] - 由于比特币价格波动剧烈(从不到1美元一度涨至近12万美元),难以替代日常货币的支付功能,从而催生了价值相对稳定的稳定币 [7] 稳定币的类型与运作逻辑 - 基于法定货币的稳定币:最常见形式为锚定美元,按1:1比例发行,在现实应用中最为广泛 [7] - 基于实物资产的稳定币:例如锚定黄金的PAX Gold,每张代币代表拥有1盎司实物黄金,但因黄金价格本身波动,实际使用率不高 [8] - 基于加密资产抵押的稳定币:使用比特币、以太坊等作为抵押品,通常采用“超额抵押”机制以提高稳定性 [8] - 算法稳定币:通过智能合约和算法动态调节代币供应量,力求让币值保持固定,不依赖锚定资产 [8] 稳定币市场的规模与核心挑战 - 全球稳定币总市值增长显著,截至2025年6月约25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8万亿元),近期数月已突破3000亿美元 [9] - 2025年上半年链上交易量超过8.9万亿美元,市场波动率呈上升趋势 [9] - 行业面临“不可能三角”核心难题,即去中心化、价格稳定和高资本效率极难同时满足 [9] - 基于法币的稳定币(如USDT, USDC)通过银行1:1存入美元实现稳定和高效率,但完全牺牲了去中心化 [9] - 基于加密资产的稳定币(如DAI)通过超额抵押实现去中心化和价格稳定,但牺牲了资本效率 [9] - 算法稳定币在理论上最完美,但依赖市场流动性和信心,在恐慌时极易“瞬间崩盘”,最终牺牲价格稳定 [9] 稳定币的稳定机制与风险案例 - 价格稳定依赖于套利者在一级市场(按1:1申购赎回)和二级市场(自由交易)之间的套利行为 [11] - 2023年3月硅谷银行破产事件中,USDC因33亿美元储备金被冻结引发市场恐慌,价格一度大幅下跌,暴露了法币稳定币的中心化风险 [11] - 在去中心化金融中,稳定币被视为“现金等价物”,投资者可通过“流动性挖矿”赚取手续费和平台代币奖励 [11] 稳定币的宏观影响与大国博弈 - 稳定币的效率优势对传统银行系统构成“降维打击”,成为大国竞争的领域,既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 [12] - 稳定币正在成为“货币主权”的无声侵蚀者,特别是在高通胀国家,当民众更愿持有美元稳定币时,政府货币政策可能失效 [12] - 美国通过《天才法案》强制要求稳定币必须与美元挂钩,有机构预测到2030年稳定币持有的美国国债规模将超过日本 [12] 中国的应对策略与发展路径 - 香港已通过稳定币条例,作为全球多数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在香港发行离岸人民币稳定币或将成为可能 [14] - 中国早期推动数字人民币,由央行主导,能确保国内货币政策有效性,并通过mBridge等项目快速实现国际支付 [14] - 可考虑推动数字人民币与离岸人民币稳定币并行发展,数字人民币锚定国内零售、银行间清算及战略性跨境支付,离岸人民币稳定币侧重于建立市场化应用场景和服务中小企业国际支付需求 [14]
链上汇款“秒到岸”,“新货币战争”来了?| 视界
搜狐财经·2025-11-14 1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