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并购退出的理想与现实:政策托底、交易提速,真正的通路仍待打开
21世纪经济报道·2025-11-14 16:56

政策环境与市场热度 - 证监会“并购六条”等政策相继落地,重大资产重组交易走热,监管层对科技企业并购贷款、并购重组审核的支持力度加大,新一轮并购浪潮的“政策底座”基本成型 [1] - 2024年9月证监会发布“并购六条”以来,围绕推动并购重组的政策和文件频发,各地将并购的重要性从“可以做”升级为“必须做”,并购已成为一级、二级市场投资人都非常重视的事情 [2] - 政策层面放开对未盈利资产的收购要求,银行体系通过科技企业并购贷款为交易加大配套支持 [5] 市场结构与国际对比 - 中国股权投资生态为“橄榄球型”,行业总规模14.37万亿元人民币,但真正以控股型收购为目的的“并购基金”规模占比不到10% [3] - 美国股权投资生态为“宝塔型”,以并购基金为主体的PE规模达10万亿美元,而VC规模约1.27万亿美元,中国并购基金尚在起步阶段 [3] - 中国目前最多的是成长期项目,早期和并购都比较少,退出仍高度依赖IPO [3] 并购退出的现实挑战 - 通过并购重组、借壳等方式实现退出的案例仍然很少,大多数项目还是走IPO路径 [5] - 上市公司固有心态构成挑战,不少市值二三十亿元、收入一两亿元、利润两三千万元的上市公司虽增长乏力,但迟迟未在推动交易上“下决心” [5] - 优质创业公司存在“独立情结”,企业创始人将“拥有一家属于自己的上市公司”视为个人成功的重要标志 [5] 成功并购交易的特征 - 能够顺利完成并购退出的项目往往与潜在收购方在业务上具备明确协同,能补链、强链,而非简单扩规模 [6] - 成功退出的项目需现金流稳定、盈利能力良好,适合纳入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体系,且实控人愿意在治理结构上做出让渡,接受身份从一把手转变为合伙人 [6] - 成长性极强、估值弹性较大的项目更可能坚持走独立IPO路线,许多企业宁愿转板北交所、赴港上市,也不愿在并购中成为“第二增长曲线”的一部分 [7] 并购基金的发展与能力要求 - 并购基金被严格定义为以获取企业控制权为核心目标,并将不低于50%的基金认缴规模配置于控股型收购的私募股权基金,价值创造核心逻辑是“控股权获取+运营改善” [8][9] - 中国并购基金的LP出资结构初具“中国特色”,国资LP扮演耐心资本角色,与PE机构合作围绕区域产业进行强链补链 [9] - 推动并购交易需要三大能力:在海量项目中筛选出具备协同和整合价值标的的筛选能力、在复杂交易环节达成闭环的交易能力、深入赋能并积极参与被投企业运营的产业整合能力 [9] 行业未来展望 - 并购基金被视为未来股权投资市场最重要的增长点之一,承担着提供流动性、实现价值发现与价值重构的功能 [3] - 未来十年能够存活下来的机构,是那些既具备发现价值能力,又具备创造价值能力,并能在并购整合中走出差异化路径的机构 [10] - 在增量放缓、存量博弈的时代,决定胜负的是有能力在穿越周期中扎实完成价值重构的机构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