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一带一路·观察】印尼可再生能源投资机遇分析
搜狐财经·2025-11-14 18:21

文章核心观点 - 印度尼西亚作为东盟第一大经济体,经济增长动力充沛,正加速能源结构转型,为可再生能源投资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2] - 中国连续12年成为印尼最大贸易伙伴,中资企业有望在印尼能源转型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2] - 文章旨在从电力市场现状、投资政策及主要挑战三个方面,为中资企业在印尼开展可再生能源投资提供参考 [2] 印尼电力市场概况 - 印尼电力体系由多层级机构协同治理,立法与决策由中央政府和议会主导,2001年分权后地方政府在电力基础设施发展中拥有更大自主权 [3] - 能源与矿产资源部是核心职能部委,其下设的电力局和新可再生能源局分别负责全行业监管和可再生能源政策制定与实施 [3] - 国家电力公司(PLN)是电力系统主导企业,掌握发、输、配主要资产,私营企业主要通过IPP模式参与发电业务 [5] - 印尼电力结构以化石能源为主,截至2024年总装机容量100.65GW,传统能源占78.5%,可再生能源仅占14.2%,其中风光发电占比约1.05%,发展潜力巨大 [5] - 印尼尚未形成统一全国电网,系统由7个主岛电网及600余个孤网系统构成,呈现"分散为主、局部联网"格局 [5] - 电力规划采用集中式管理,核心文件包括国家能源政策(KEN)、国家电力总体规划(RUKN)、区域电力计划(RUKD)和电力供应商业计划(RUPTL) [7][8][9] 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与规划 - 2025年批准的《2025—2034年电力供应业务规划》(RUPTL)规划未来10年新增发电容量69.5GW [10] - 2025—2029年规划新增12.2GW可再生能源装机,配套3GW储能与3.5GW燃煤机组 [10] - 2030—2034年计划大幅加速可再生能源发展,拟新增17.1GW光伏、7.2GW风电、11.7GW水电、5.2GW地热、0.9GW生物质能及两座小型核电机组 [10] - 规划总投资预计达1855亿美元,其中约73%由IPP承担,PLN负责其余部分,并同步规划输电与储能系统以保障消纳 [10] 可再生能源投资政策与环境 - 根据2021年第10号总统令,1MW以上发电项目及输配电项目均允许100%外资控股,为中资企业以IPP模式进入市场提供了政策通道 [13] - 政府推行"国内产业优先政策"(TKDN),但对光伏等项目本地化比例已阶段性放宽至20%,并允许在特定截止日期前使用进口组件 [13] - 2022年第112号总统令(PR 112)确立了与燃煤脱钩的分技术、分地区上限电价体系,为可再生能源定价提供独立空间 [14] - 采购流程简化为直接指定和直接选择两类,后者对大多数可再生能源项目采用"技术预审+最低价中标"方式,需在180天内完成程序 [15] - 2025年可再生能源购电协议指南对合同条款做出调整,包括PPA执行期最长30年、开发模式转为BOO模式、明确再融资权利和碳资产归属等 [16][17][18][20] 投资面临的主要挑战 - 政策执行存在审批周期长、流程复杂、跨部门协调难度大等问题,部分地方政府管理经验不足可能导致审批进度滞后 [21] - 项目融资普遍依赖外资,本地银行支持能力有限,存在融资成本高、贷款期限不匹配、以及美元计价与印尼盾结算带来的汇率波动风险 [22] - 尽管TKDN政策放宽,本地组件在效率、成本和供应链稳定性方面的不足仍可能影响项目并网计划和投资回报 [23] - 土地私有化程度高、地权分散、登记信息不完善,导致土地获取成本高、周期长,且存在权属争议风险 [24] - 电网互联程度低,可再生能源富集区域消纳能力有限,电网系统对间歇性电源的适应机制和储能部署滞后,影响并网可行性与运行稳定性 [25]